網媒吹風左右選戰?李立峯:市民不太蠢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網媒吹風左右選戰?李立峯:市民不太蠢

franceslee
franceslee

「我覺得有時候不需要想像到市民太蠢,選舉的本質大家也是知道的。」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說。

進入選舉年,各大媒體紛紛投入特首選舉的活動行程中,每天打開電視新聞,頭條幾乎都被三位行政長官候選人佔據,傳媒樂此不疲地報導消息人士放出來的風。線下如此(Offline),線上(Online)熱列討論的程度也是不遑多讓,各類消息一直洗版,不民主的本質下,市民無緣直接參與在選舉中,有候選人設立眾籌項目,認為市民可以透過捐款表達支持,形成另一種「民意表達」的方式;另一邊廂,有人發起民間全民投票,令民主300+選委可以有民意的參考來投下手上的一票。疑幻似真的參與感,在上一屆的選舉中未曾如此深刻,而這涉及到政治傳播方式的改變,李立峯教授近年著眼於這個方面的研究,從線下到線上,他又如何看待這次特首選戰的種種?

選戰報導應否引用「吹風放料」?

傳媒對於特首選舉的報導,一直有為人所詬病之處,要不是政治立場有所偏頗,要不就被視為煽動或和應民粹。李立峯認為,應該討論的不是報不報,而是怎樣報。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教授張讚國曾經在《匆促的記者》一書中,嚴厲批評過媒體對於特首選舉的報導方式,令人產生出一種虛擬的假象︰「從提名到投票,香港特首選舉根本就是一場虛擬的民主,有模有樣,卻全逃不出北京的算計。到頭來,689個橡皮圖章不過是立此存照,把後台的政治運作,搬到前台,在700萬港人面前公演一番,草草收場,連謝幕都免了。整個過程中,媒體不是被民粹左右,照本宣科,就是操弄民粹,添油加醋。」

李立峯對於類似的說法,有些不以為然。

「這不是民主選舉,是否代表我就不要報?特首選舉是重要的新聞,不是因為這是否真選舉,而是,未來到底是John Tsang或是林鄭當選,也許有很多人覺得不會相差太遠,但又不能完全說是沒有差別。這也涉及到各個候選人的政綱,他們對待不同議題的態度是甚麼,例如民生、政治、23條,始終對於香港未來有很大影響,這也是重要的資訊,所以我覺得不可能不報。」

然而,報導特首選舉帶出的另一個問題,是常有「消息人士」的放料吹風。

早前林鄭月娥在記協舉辦的候選人座談會中,說自己從來不做吹風會、也不會以「消息人士」身分放風,話畢,即場被傳媒人以她辦過的吹風會來反駁。

吹風會所放出來的消息,往往會成為了新聞報導的素材,大量引用「消息人士」的說法,會否成為讓「消息人士」無需為所說言論負責的保護罩?又會否讓報導見樹不見林,甚至隨時被spin成某個派別的傳聲筒?

「我想,全世界的傳媒在報導選舉新聞的時候,都會習慣性地使用了『跑馬仔』的framework,關注誰勝誰負。在民主國家,『跑馬仔』是看民望、公關手段、宣傳、民調等,然而,換了在香港,『跑馬仔』到底是甚麼意思呢?」李立峯認為,這造成了奇怪現象的出現,因為民望沒有決定性,而是到了最後,誰人得到中央的欽點,奇怪的現象,便是大家鬥吹風。「大家都很想知道誰會勝出,但authoritarian系統本身是不透明的,你不會知道背後的政治操作,這造就了一個讓不同派別鬥吹風的空間,加上某些傳媒的政治立場有取向,某些風會特別落力去報導。但你說香港人還會深信不疑嗎?我又覺得不會傻到還相信那些風。」

這樣的大環境下,傳統媒體的公信力正逐漸下滑,也處處受到質疑,那麼,傳媒可以如何自處?李立峯說︰「好明顯,就係唔好理啲風,除非背後有很充分的理由及證據支持,那報導甚麼?講政綱囉,雖然這不是民主選舉,但始終也是一個選出未來行政長官的選舉過程,對社會來說,重要的是知道他的政策和施政理念是甚麼,應該集中去談論這些,而不是鬥吹風。」

網絡媒體新生態 誰人在主導?

然而,網絡世界,以至一般市民,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在意不同候選人的政綱?

這次選舉中,被談論得最多的,似乎是候選人的公關及宣傳手段。社交媒體成為了嶄新的角力場,你有你的「拍住上」,我有我的「與香港人同行」,你有你的「We Connect」,我也有我的「曾.Connect」。情人節當天,有人說「一國兩制」,另一邊馬上回擊的「今日不談一國兩制只談一生一世」,令網民看得很過癮,戰場不再局限於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網上世界從此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網上截圖)
(網上截圖)

尤記得五年前,政治人物設立的官方專頁並不多,與大眾接觸仍然是透過線下的方式,經由主流媒體發放消息。特首選舉時,網民不會看見梁振英或唐英年使用Facebook,最多只能夠找到「唐生大地震」這樣的專頁。那時候,在網上流行或瘋狂傳閱的消息,仍然依賴主流媒體,例如「你呃人」的選舉論壇片段。

才不過五年,又是另一番光景。特首候選人紛紛建立起社交媒體的平台。

對於這樣的轉變,李立峯認為是自自然然發生的狀態︰「世界變咗,五年前,社交媒體還未像今天這麼流行,但在過去的四、五年卻發展得很迅速,甚至變成今時今日的指定動作,好難唔做,你看,林鄭最後還不是要開Facebook Page?這反映出社交媒體以至網絡媒體愈來愈成為了政治傳播的平台。」

(網上截圖)
(網上截圖)

當政治人物可以利用這個平台去發放消息後,主流媒體再也不能忽略網絡世界這一塊領域︰「我覺得兩者的關係是互動的,而且互動性很強,如果你玩Facebook玩得叻,反轉來是主導了主流媒體要報甚麼。」就像曾俊華在未正式宣佈參選前,接受了科技網站「Unwire.hk」的訪問,那期流行說上帝,主持問他「上帝有無叫你參選?」,回應了一句「我就無問過」。李立峯說︰「行程上雖然他是去了Unwire,但最後主流傳媒都要報,John Tsang這樣做會令自己的控制權高少少,因為相較於傳統媒體,這些新興媒體會對於政客沒那麼aggressive,但同時主流媒體不得不報。」

另一方面,主流媒體的報導,也反過來為網絡世界提供了一種agenda setting的能力。

「以林鄭的八達通事件為例,那是電視台一整個報導裡的2、3秒畫面而已,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網絡,八達通事件僅僅是當晚的新聞,可能十個觀眾有九個都會miss咗,就算注意到,也只會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但有了社交媒體後,那2、3秒就會被highlight出來,然後自動發酵成為討論的熱點。」李立峯認為,從前主流媒體的主導性很強,從報導內容的重點到agenda setting,都有能力去決定甚麼才是觀眾/讀者應該知道的︰「現在雖然仍有設置議程的能力,但同時間,市民及網媒都有了修改或提出alternative議題的能力,從這裡觀看,你就可以看到互動性是不斷在強化中。」

(網上截圖)
(網上截圖)

從前是主流媒體的報導令人有種觀看選戰的參與感,現在網上的互動頻繁,各個候選人之間透過不同的策略及宣傳,引人入勝,反過來指導了主流媒體報導甚麼;另一方面,在線下的種種活動,透過傳媒報導之後,又變成了網絡上的熱話。線上線下的互動正在逐漸加強,跟車愈來愈貼,在云云的資訊海中,該如何辯識哪些才是真確及有價值?如何理解各種媒體背後的運作機制?這便端乎香港的媒體教育,到底可以走多遠,李立峯不是太悲觀︰「全世界都在面對媒體環境的轉變,但新的應對方法,都需要時間去develop,我們也在摸索當中。」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