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首次在《明報周刊》跟讀者碰面,與有榮焉!我作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又是大學教育工作者,希望透過在《明周》這本在傳媒及教育界地位祟高、深得各方認同的周刊,與讀者分享作為港媽的所見所聞、親子圈及教育界的潮流資訊等,令父母們一起與時俱進,當一個更了解子女的潮爸潮媽。在這一、兩星期熾熱的奧運氣氛下,我推介在八月上畫的一套適合全家觀賞的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
電影以傷殘人士奧運會金牌得主蘇樺偉(人稱偉仔)的真人真事改編而成,講述一個徹底輸在起跑線的基層腦痙攣小男生,如何在母親的愛護及支持下,在運動場及生活上堅毅地不認命奮鬥、排除萬難,成為殘奧金牌得主。我因為任教一科由香港浸會大學通識教育處、傳理學院及新聞系聯合開辦的《香港中文媒體的體育新聞與殘疾運動》通識課程,在「田家炳基金會」的贊助下,帶領學生在不久前舉辦了一場優先放映會,作為課程的另類學習經歷。偉仔的奮鬥故事,已經列入本地小學四年級部分中文教科書的教材,文章錄自偉仔的自傳《赤道上的金牌》一書,風格平實又感人,節錄版本的對象是小學生,較多着墨偉仔第一身的自述及勇奪金牌的經過。《媽媽的神奇小子》的電影,焦點則分別放了在偉仔媽媽及偉仔兩個人身上。
電影與蘇媽媽及偉仔的真人一樣,真摯寫實,絕不賣弄或刻意催淚煽情,卻呈現出多幕令人眼角悄然流下眼淚的畫面,包括絕望的媽媽放童年的偉仔在衣服工場輸送帶上,以被捲入輸送帶的危險逼偉仔走路的一幕;蘇媽媽與丈夫商量多生一個以照顧偉仔的對話;偉仔第一次離開父母赴美國阿特蘭大殘奧運動會特訓,隻身在外而在電話中要求聽到爸爸及弟弟打鼻鼾聲音;媽媽代偉仔向他心儀的女性朋友表白卻遇上厲色拒絕的一幕;甚或乎媽媽因為照顧偉仔而長期忽略幼子,連幼子參加了學校足球隊而非籃球隊的畫面等。
吳君如把蘇媽媽演得活靈活現。作為一個有殘疾子女的媽媽,與偉仔吵架時,她盡吐心中情:「你有問題,全部人是怪責我!」這正正是蘇媽媽一誕下麟兒那刻開始便要面對全世界的壓力,亦是天下媽媽一直背負的不公平原罪,即子女天生如何,受靶的還是媽媽。偉仔也在戲中不認輸地佳句連場:「我知道我起步慢,但這就是因為我繼續去衝、繼續去追的原因。跟我的命一樣,我正是要由後面追上來。」、「輸在起跑線不要緊,最重要知道終點在哪裏。」
電影後部分更帶出偉仔拿了金牌後,爸爸因為工傷,家庭出現經濟問題,偉仔一家為了面對沉重的生活的壓力而停跑,改為以送外賣維生,或之後要拋頭露面拍廣告等,再次呈現在香港社會,不僅是對運動員的支援不足,對殘疾運動員的協助更是乏善足陳,令人欷歔之餘,卻更顯示出蘇媽媽的偉大母愛。
蘇媽媽在我們的放映會上被問到當時怎樣克服重重困難,她淡淡地說:「沒有想這麼多,只是覺得他是兒子,因此不能放棄!」她走過我身旁,我告訴她我十分尊敬她,而且電影十分感人。她報以微笑:「我還未敢看呢!」
看完電影,更佩服蘇媽媽。偉仔及蘇媽媽的故事,可能對部分力爭子女贏在起跑線的父母來說,起了發人深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