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The Strokes《The New Abnormal》 齷齪過夠後 回歸之作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評論】The Strokes《The New Abnormal》 齷齪過夠後 回歸之作

25.05.2020
thestrokescover

如果某某音樂人沒死,後來會變成怎樣?樂迷愛這種假設性問題。我們談論Kurt Cobain與Nirvana,談論Jimi Hendrix,又或黃家駒或張國榮。也許Thom Yorke是一個參考例子,畢竟在跨越27 CLUB的門檻前,他是熱門候選人之一。而近代點的例子,那就應該是The Strokes了。他們一鳴驚人,他們後勁不繼變得過氣,成員們的自我毀壞傾向也讓人覺得他們終要出事,然而他們竟又復活過來。在世界再也不會一樣的隔離時代,他們交出了最新大碟《The New Abnormal》,如果二〇〇一年的《Is This It》像風暴般叫我們怵目,這張最新專輯,就是他們在齷齪堆裏齷齪過夠後的回歸之作。

The Strokes最新專輯《The New Abnormal》,使用同樣來自紐約的藝術家Jean-Michel Basquiat畫作《 Bird on Money 》。

少年得志,來自美國紐約的The Strokes二〇〇一年先在英國大紅,當初受邀參演Reading Festival時,他們甚至問道”Who is Reading?”是的,而他們甚至來不及知道什麼是《NME》,就紅得發紫,由英國紅回美國,然後,九一一恐襲發生,這張《Is This It》就剛好在世界變天的時代,用作品下了註腳。

The Strokes的紅極一時,年輕樂迷可能不了解,但就連Alex Turner也說自己想成為”One of the Strokes”,其地位可想而知(好了,Alex Turner也老了我知道)。但他們交出了第一張大碟後,其實無以為繼,樂隊甚至不只是貌合神離能形容,推出《Countdown Machine》時,甚至出現不宣傳不拍照不巡迴的情況。

Neil Strauss,曾為Marilyn Manson、Led Zeppelin等撰寫傳記的著名寫手。在他的作品集《Everyone loves you when you are dead》中,收錄了各式難搞人物的訪問,但The Strokes的主音Julian Casablancas扭盡六壬的放浪表現仍叫人難忘,基本上就是記者們口耳相傳的噩夢級受訪者。而結他手Albert Hammond也長年吸毒,加上成員各有自己的新計劃,樂迷等的,似乎就是到他們錢不夠用時再巡迴翻唱金曲了。

成員的不咬弦,讓樂隊從二〇一三年就沒再推出專輯。

然後來到二〇二〇年,他們竟又交出了新專輯。Casablancas戒酒成功,接受《Guardian》訪問時甚至對記者和顏悅色。你要知道,The Strokes的首三張大碟,作曲的全是Casablancas一人。The Strokes在跨越了他們的自我掙扎後,新專輯終於滿足到樂迷的期待。

你或可以問,樂迷的期待是什麼?這其實可能已經低得不能再低了。但如果《Is This It》代表了年輕的鋒芒畢露,《Comedown Machine》是無法複製成功的自我放棄,《The New Abnormal》就如在宿醉的早晨,陽光普照,你看着這不停運轉的世界,突然明白自己不能繼續那放浪的生活,那終於醒來之感,就是此張新專輯帶來的氣氛。

二〇二〇年二月在倫敦現場演出(圖片:法新社)

懶散率性的感覺,從專輯首兩曲《The Adults Are Talking》、《Selfless》就定下基調。合成器與結他riff的運用,依然是別致而有品味的,也可見其八十年代的音樂底蘊。歌曲的內容,多數仍是社會適應不良的低聲沉吟,畢竟他們已經是踏進四十歲的一代了,聽起來多少有點不太順耳,但直到最後一曲《Ode to the Mets》,”it’s not the truth”緩緩唱出,在故事的掩護下,卻是無比真誠的告白。成名音樂人的思路轉變,Casablancas由慵懶漸漸激動一一唱出,最後他這樣唱道”So pardon the silence that you’re hearing/ Is turnin’ into a deafening, painful, shameful roar”。

我有預感,這會是The Strokes的最後一張專輯了。如果這是真的,起碼他們最後也盡了力去嘗試,大概可以走出過去成功的陰影,開展新的一章了。說真的,對樂隊來說,這其實是不錯的結局。

作者簡介

匡翹,寫作者,文化記者,現正旅居德國柏林,寫小說。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