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重建】公屋的甘美:石硤尾大坑西邨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一瞬間²

【公屋重建】公屋的甘美:石硤尾大坑西邨

m210123-siu-a-018

公屋是美的,但它肯定不是甜美,也不悽美,而是甘美,甘很多時候是生自苦之後。也常常因為甘,使人忘卻之前的苦。

公屋的歷史,側寫了香港城市的發展,它的進化經歷數個重要時期,其發展之快,讓人回看最早期公屋建築猶如觀察史前單細胞動物,簡單的結構就是為了應付純粹的生存問題。不過居住其中的香港人,卻以異常密集的日常生活將公屋生活經驗化為香港人集體回憶的重要構成部分,因而使整個公屋記憶充滿人類智慧和人文精神。

一九五三年聖誕夜石硤尾一場大火令五萬多人無家可歸,其中,燒燬大坑西邨現址一個名為「光民村」的寮屋區。這一場大火,促使政府興建設備簡陋狹小的「包寧平房」和七層式徙置大廈,解決寮屋居民的需要。

一九六五年落成在石硤尾大坑西邨,與一般香港公共屋邨有別,屬於「私人屋邨」,並非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或者香港房屋協會興建及管理,而是由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及管理,邨內共有八座樓宇。

每次經過這屋邨,令人印象深刻除了那令人氣喘如牛的斜路、每幢樓宇顏色不一的外牆,還有居民生活的瑣碎日常:長長的走廊、家家戶戶的鐵閘常開、窗台掛起晾衫竹,還有透光的樓梯間,當年小孩子放學後最愛在這裏猜樓梯。這裏還栽種不少樹木,無論走到那一角落,你都看到樹。

不過,公屋建得快,拆得也快,二○二○年十一月的施政報告,推行「25萬公屋重建全啟動」計劃,重建全港廿六個舊公屋屋邨,增加廿五萬個新單位。大坑西邨,也將在拆卸中成為歷史陳迹。

劉玉梅,於香港理工大學(Bachelor of Photographic Design with Honors)畢業;從事傳媒攝影工作已二十多年。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一瞬間²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