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區陰霾】被遺忘的一羣人 疫情下的殯儀工作者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封區陰霾】被遺忘的一羣人 疫情下的殯儀工作者

04.02.2021
被訪者提供
(被訪者提供)

經過殯儀館,門前總泊滿靈車與旅遊大巴,外圍堆放上花牌。有些已經凋零,白菊百合花籽掉了一地,有些正值盛開,待人送往禮堂,生花悼先人。殯儀館裏時常會走出幾個穿道袍的人,嘴巴叼著一根煙,緩緩自門口出來,轉進街角抽煙。那幾個人總圍着一個垃圾桶,說不出臉上憂傷,但亦不是笑意,一臉呆板,嘴上叼著一根永遠送煙的香煙。使人有一種錯覺,以為這些從事死亡有關工作的人,都因為看過許多離別與死傷,心硬如鐵石,永遠穿一樣的大袍闊袖,人間的死神,滿口神佛與禁忌,從不說再見,亦不輕鬆言笑,只站在殯儀禮堂,將聲線壓得扁硬,重覆吆喝「來賓請上前」。

但他明顯不是這樣的人。

他大學讀文化研究,畢業以後千迴百轉加入了殯儀行業。別人只管叫他們做「棺材佬」,但他的工作卻不止賣棺,他陪痛失親人的家屬為先人作最後的送別,走人間最後的一程——從買棺,到舉行葬禮,火化,上山,他都跟足全程,不時照顧家屬情緒,司機遲到,他立即致電促請,務求使葬禮順利舉行,悼亡人,慰生者,所以他的工作叫殯儀統籌師。

沒見過鬼的殯儀統籌師

「許多人都以迷信的角度去看這個行業,大家都想知道這一行有沒有超自然的事件,想聽一些有陰陽眼的行家如何處理工作。因為我看不見鬼,便想試從不同的角度——不再是神神怪怪的視角去解釋這一行,而是從自身出發,把這一行可以說的都分享給人們知道,打破大眾的迷思。」

他說昔日讀文化研究,講求「理解」,而現在工作亦是從「理解」中建立「尊重」。

「這行的一切都建基於『尊重先人』的文化。除了『尊重』就是『溝通』,因為這一行識人好過識字,許多事情和術語都是口語相傳,所以我們很重視和同行的溝通,這一行的學歷可能不比其他商業社會的工種,但我們的關係卻都比許多行業都友好和親近。

他為此開設社交專頁,名為「肥仔殯儀手記」,希望從中向公眾介紹行內見聞,釋除公眾對殯葬業的誤解,從文化角度了解葬禮習俗,推廣生死教育,同樣亦會分享日常工作的點滴。

新年到了,他會拍下衣紙鋪變身紅噹噹的一面,又會介紹疫情下葬禮的改變,甚至介紹有關死亡的讀物,詳寫書評,分享葬禮上孝服的款樣,和西式墳場上的石天使,甚至share新馬司曾在電影《擔幡買水》上的演出。談到燒衣,他亦會引用胡適、葉聖陶和茅盾的文學,談舊時代各種有關金銀紙錠的故事。

他認為黑白靈前相片觀感會較為莊重,但不少基督教徒喜歡用彩色照片,另外照片的大小比例要與靈堂吻合,「試過有主家堅持用自備的相片,結果發現相架的尺寸太細,放在靈堂內顯得不夠大體」。(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他認為黑白靈前相片觀感會較為莊重,但不少基督教徒喜歡用彩色照片,另外照片的大小比例要與靈堂吻合,「試過有主家堅持用自備的相片,結果發現相架的尺寸太細,放在靈堂內顯得不夠大體」。(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疫情下被遺忘的一羣

疫情初起時,社會都遺忘了火化場清潔工這個高危工種,不少外判工當時馬不停蹄地為火化場的禮堂進行繁重的消毒清潔。於是他在專頁上撰文記錄工作的一幕,記下原來有清潔姐姐需獨力一天內要為兩個同樣因疫症過身的先人清潔消毒禮堂,該禮堂可容納百人,可想而知其辛勞和心酸。文章後來被傳媒轉載報導,社會終記起關心這一羣被遺忘而勞苦功高的人。

疫情持續,在隨時封區的陰霾之下,香港人心惶惶。政府認為突擊性封樓代表風行雷厲,誰不知其實擾生——有人到剪髮店染了一半頭,髮型屋被封,只好頂着上了染料的頭進行檢疫,也有食店店員在封區時候,沒有等到檢疫人員拍門,受困店內一整夜,早上離開卻收到幾張罰單,而紅磡區的長生店亦心怕政府突然封街,連夜緊急撤走店內壽衣、棺木和死亡證文件。肥仔嘆疫情下百業俱頹,封區的傳言一直迴旋,回想行家當天急撤,情況如同「走難」。

他解釋道:「因為這一行爐期和殯儀館的期都要互相配合。於是在疫情時候,長生店夜撤棺木是因為客人買完棺木後,通常要等十五日後,才可以正式辦理葬禮,大多把棺木寄存到長生店內。萬一遇上政府突發封區,先人壽衣、棺木和火化文件都留在店內,其實會造成很大影響。」他續說,而且該區幾間殯儀館平日沿途已經有嚴重的交通擠塞問題,一旦遇上封樓封街,相信塞車情況會更加嚴重,「舉殯需要靈車和旅遊巴,一封那裏就會水洩不通」。

除了封區問題擾人外,疫情底下,殯儀業工作者都必需更為警惕留神。

「現在一接觸到客人,我們都會先問先人過身的原因,醫院有文件下來又要仔細查看先人屬於三個級別的哪一個級別,因為不同級別都各有它們的防疫限制。現在的新冠病毒屬第二級,即先人的屍體需要放進屍袋處理。」他說,平日開工一旦知道屍體乃因疫情而離世都會做好準備,除了平日需要的手套外,同工在處理有關遺體時都會加穿保護衣,並在西式棺木底下貼上防水膠紙,與屍袋一同作為雙重保障,防止滲漏。

「後來因疫症過身的個案,我們都不建議到殯儀館舉行儀式,現在大部份的情況下,遺體以院祭形式辦理,再沒有經過殯儀館。」他補充道。

新年落半閘 行家都想搶第一單生意

新年將之,他坦言作為殯葬作業員上門拜年,知道對方家中有老年長輩時,都會提前溝通,了解對方意願才登門造訪。大多數情況下他與朋友都百無禁忌,「年初一、二、三我都照拜年的,尤其現在後生一羣都已經沒有什麼避諱」。

然而死神並不休假,於是新年新正頭長生店在傳統上仍然會照常營業,「就算大年初一沒有生意,但許多時到了年初二便已經有客登門」,他說大部份的長生店都不會開全閘,而只開半閘,旨在告訴街坊店內有人,而店內亦會用毛氈蓋住棺材,「免得街坊路人新正頭行過便見到一副兩副棺木」。

過年前夕,衣紙店一片喜氣洋洋。(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過年前夕,衣紙店一片喜氣洋洋。(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他笑言,有時拜年,朋友會開玩笑祝他生意興隆,而行內有文化,行家在新年開業期間都會想得到第一單生意,「傳統上的頭啖湯嘛,如果那天接到第一單生意,鋪頭便會去燒味店斬一些燒肉請大家吃,意頭嘢」。

他的專頁叫人第一眼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小木棺,裏面放了一道玩具人骨,它就這樣躺着,雙手垂放,安祥而無所畏懼。

他寫道:「有人會認為死亡代表生命的終結,其實在死亡的背後,還隱藏了許多深層的意義。」

圖片故事:

 

 

被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