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之死而復生:戲名 就是一場政治角力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李小龍之死而復生

李小龍之死而復生:戲名 就是一場政治角力

29.11.2016
關震海趙賦禧、李小龍會、台灣李小龍會和受訪者
t-h-e-master-bruce-lee-26727147-500-378

李小龍的電影為華人功夫片打開國際市場,電影的英文戲名尤為重要,因不同語言以英名戲名為基礎。例如《精武門》英文戲名為《Fist of Fury》,日文戲名叫《ドラゴン怒りの鉄拳》(註3)。因首部電影由《龍爭虎鬥》打入外國,日本除了《死亡的遊戲》,李小龍其他電影命名都帶有「龍」的意思。不過,在李小龍回流香港拍攝的「四部半」(註4)電影,片商與李小龍在英文戲名上意見分歧,今日我們認識的英文片名大部分是李小龍生前極力爭取回來。

除了《唐山大兄》(The Big Boss),往後的英文片名也遭到片商或發行商改動。1971年《唐山大兄》的票房收319萬,打破香港開埠以來的票房紀錄。嘉禾準備開拍《精武門》,開拍前劇本名稱為《King of Chinese Boxers》,李小龍不滿其名,堅持改成《Fist of Fury》。及後美國發行將《精武門》改為The Chinese Connection》,因當時一齣著名的警匪片《The French Connection》(中文名:密探霹靂火)在1972年奧斯卡獲最佳電影,李小龍逝世後發行商因商業理由將《精武門》英文名《Fist of Fury》一度改成《The Chinese Connection》。及後《猛龍過江》同樣因《龍爭虎鬥》先在全球上畫, 海外觀眾先認識《Enter the Dragon》,因此將《猛龍過江》易名為《Return of the Dragon》,令海外觀眾更容易接受李小龍。

中美合拍第一齣的《龍爭虎鬥》亦出現易名風波,在李小龍堅持下才保留Dragon之名。根據李志遠著《李小龍―神話再現》,《龍爭虎鬥》原名是《Blood and Steel》(血與鋼),影片煞科後,華納片商向李小龍施下馬威,突然易名為《Han’s Island》( 註5),片商派宣傳人員嘗試說服李小龍,但李不甘屈服,反建議影片為《Enter the Dragon》,最終得到華納的同意。影片的多次易名,可見港美片商以種族和商業角度出發命名,而李小龍傾向以「龍」走向全世界。

chu2

李小龍電影的英文譯名

唐山大兄 ― Big Boss
精武門 ― Fist of Fury / Chinese Connection
猛龍過江 ― Way of the Dragon /Return of the Dragon
龍爭虎鬥― Enter the Dragon

(左圖)《唐山大兄》在美國上映時的海報。美國片商本來想將《e Big Boss》(唐山大兄)改為《e Chinese Connection》,因為該片跟當日奧斯卡得獎電影《e French Connection》一樣是講毒販的,而《Fist of Fury》(精武門)則改為《Fists of Fury》,不料上畫時兩個戲名卻調轉了。 (中圖)《精武門》在美國上映時的海報。 (右圖) 李小龍第一齣發行全球的電影《龍爭虎鬥》 (“Enter the Dragon”)深入民心,之後西方國家因Dragon之名而聯想起李小龍的電影。
(左圖)《唐山大兄》在美國上映時的海報。美國片商本來想將《e Big Boss》(唐山大兄)改為《e Chinese Connection》,因為該片跟當日奧斯卡得獎電影《e French Connection》一樣是講毒販的,而《Fist of Fury》(精武門)則改為《Fists of Fury》,不料上畫時兩個戲名卻調轉了。
(中圖)《精武門》在美國上映時的海報。
(右圖) 李小龍第一齣發行全球的電影《龍爭虎鬥》 (“Enter the Dragon”)深入民心,之後西方國家因Dragon之名而聯想起李小龍的電影。
編輯推薦
關震海趙賦禧、李小龍會、台灣李小龍會和受訪者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李小龍之死而復生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