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的電影為華人功夫片打開國際市場,電影的英文戲名尤為重要,因不同語言以英名戲名為基礎。例如《精武門》英文戲名為《Fist of Fury》,日文戲名叫《ドラゴン怒りの鉄拳》(註3)。因首部電影由《龍爭虎鬥》打入外國,日本除了《死亡的遊戲》,李小龍其他電影命名都帶有「龍」的意思。不過,在李小龍回流香港拍攝的「四部半」(註4)電影,片商與李小龍在英文戲名上意見分歧,今日我們認識的英文片名大部分是李小龍生前極力爭取回來。
除了《唐山大兄》(The Big Boss),往後的英文片名也遭到片商或發行商改動。1971年《唐山大兄》的票房收319萬,打破香港開埠以來的票房紀錄。嘉禾準備開拍《精武門》,開拍前劇本名稱為《King of Chinese Boxers》,李小龍不滿其名,堅持改成《Fist of Fury》。及後美國發行將《精武門》改為《The Chinese Connection》,因當時一齣著名的警匪片《The French Connection》(中文名:密探霹靂火)在1972年奧斯卡獲最佳電影,李小龍逝世後發行商因商業理由將《精武門》英文名《Fist of Fury》一度改成《The Chinese Connection》。及後《猛龍過江》同樣因《龍爭虎鬥》先在全球上畫, 海外觀眾先認識《Enter the Dragon》,因此將《猛龍過江》易名為《Return of the Dragon》,令海外觀眾更容易接受李小龍。
中美合拍第一齣的《龍爭虎鬥》亦出現易名風波,在李小龍堅持下才保留Dragon之名。根據李志遠著《李小龍―神話再現》,《龍爭虎鬥》原名是《Blood and Steel》(血與鋼),影片煞科後,華納片商向李小龍施下馬威,突然易名為《Han’s Island》( 註5),片商派宣傳人員嘗試說服李小龍,但李不甘屈服,反建議影片為《Enter the Dragon》,最終得到華納的同意。影片的多次易名,可見港美片商以種族和商業角度出發命名,而李小龍傾向以「龍」走向全世界。
李小龍電影的英文譯名
唐山大兄 ― Big Boss
精武門 ― Fist of Fury / Chinese Connection
猛龍過江 ― Way of the Dragon /Return of the Dragon
龍爭虎鬥― Enter the Dra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