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字發作】倪匡1979年評西西《我城》:抗議 哀鳴 規避 沉鬱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讀字發作】倪匡1979年評西西《我城》:抗議 哀鳴 規避 沉鬱

26.12.2022
紀錄片《候鳥 — 我城的一位作家》截圖 網上圖片
%e8%a5%bf%e8%a5%bf%e7%89%87

二○二二年,羅啟銳、倪匡走了,然後,李怡走了,然後,西西也走了。翻看倪匡寫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雜文,意外看到倪匡寫到西西的《我城》。倪匡當年以沙翁為筆名,為報章撰寫雜文,其中一篇,寫於一九七九年素葉出版社出版西西的《我城》後不久,後來收錄在台灣遠景出版的《沙翁文集(第一輯)》。倪匡說:「對西西的作品,一直存有自己不夠資格批評的想法……」

倪匡這篇文章,第一說明自己不夠資格評論西西,第二表示西西筆法獨特,第三表示《我城》說的其實是每個人的城和每個平常人的生活,第四指出西西想表達的,是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的一種抗議,第五示意這是一本好的讀物。

末段,倪匡介紹了素葉出版社,並用衛斯理筆法說,素葉出版社是一個「很奇特的出版社」。最後,意猶未盡,引述了西西《我城》其中一句話:「大屋子一共有十七扇門,阿北每天起來,去把所有的門一扇一扇看過……」

倪匡原文如下:

仔仔細細,看完了西西的「我城」。對西西的作品,一直存有自己不夠資格批評的想法,看完了「我城」,這個想法依然不變。但是仔細看下來,對於西西獨特的筆法和獨特的表現方法,多少增進了一點了解,所以也不是全然無話可說。西西,是香港眾多的作家中極其獨特的一位。她的作品,不獨是短文或小說,都有着她極其特出,與任何人皆不類同的風格,而她一直以來,都保持着這個風格,在這個個人的,只屬於她個人的風格上發展,而且漸趨成熟。西西的小說作品不多,她選擇了「我城」作為第一本單行本,有一定的道理。

「我城」寫的是生活,是環繞着作者個人的生活,也是在這個大城市中,每一個平常、普通人的生活。「我城」,實際上是「我們的城」,也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遭遇」、「我們的心理」。儘管西西在寫作之際,採取了一種片斷摘擷的方法,乍看起來,好像並不連貫,但是仔細讀來,卻可以領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實在是對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那種生活的一種抗議。這種抗議,並不是強烈的,直接的,但卻發自心底深處,或者可以說是一種心平氣和的哀鳴,那樣單調,那樣無可奈何。當然有時也有歡樂,但沉鬱感卻蓋過了一切。

如果說文學作品一定要表現什麼的話,那麼,西西的「我城」表現了什麼呢?已經提到過「心底深處的一種鳴叫」,這種鳴叫,是帶有一種極度的無可奈何的成份。這種鳴叫,其實每一個普通人的心中都有,在香港這樣的一個地方,人人都有自己的心聲,在「我城」中,普通人可以找到自己心中想要申訴的,想叫出來而又被生活壓得叫不出來的情緒。西西寫得是這樣細膩,她甚至故意不寫出她所想表現的東西來,作一種有意的規避,但是讀者還是可以看得出她其實是想說什麼。「欲語還休」,比直截的描述更動人,也更深刻。

「我城」由素葉出版社出版,印刷、編排,極其精良美觀,遠在一般出版社之上。聽說,「素葉出版社」是一個很奇特的出版社,由十餘位志同道合的寫作人,自己出資組成,方式是每月各人出資若干,而所有的編排工作,當然自己動手。這是一條極新的路,也極其可行。由這條路發展開去,可以出版許多好書,可以替整個社會,提供更多的讀物。「大屋子一共有十七扇門,阿北每天起來,去把所有的門一扇一扇看過……」好的讀物,也可以打開門,看看更遼遠的世界。

(原載《沙翁文集(第一輯)》

紀錄片《候鳥 — 我城的一位作家》截圖 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