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如此:越野跑手曾小強 力抗石屎塑木建徑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山本如此:越野跑手曾小強 力抗石屎塑木建徑

12.04.2024
梁俊棋、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horizontal-3

政府計劃建構全長約一百公里的環嶼遠足徑,其中兩段總長1.2公里,位於大澳虎山及大嶼山東北面的山徑已告完成,耗資一千七百萬元,採用由半回收膠、半廢木造成的「塑木」築建,引起爭議。組織「守護大嶼聯盟」月前發起聯署,積極呼籲參與聯署的越野跑手、「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發起人曾小強(Stone),幾星期以來頻頻帶不同媒體上山視察。現場所見,梯級外框以「塑木」製作,再以泥土填充梯階,徑旁有「塑木」圓柱,而柱與柱之間由白粗繩連接。走在其中的心痛,或與他多年前走上心愛的錦上路小徑似有相仿。

環嶼徑已完成修建的兩條路段築有塑木梯階邊框與扶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環嶼徑已完成修建的兩條路段築有塑木梯階邊框與扶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山上享受寧靜 與自己對話

熱愛運動的曾小強在成為國際知名的越野跑手前,也試過貿然跟隨同事報名參加全馬比賽敗走。回想當年他預備不足,跑得慢,沿途補充站的食物飲料已派光,捱着飢餓抽着筋,花了五小時靠行返回終點。事後不服氣練跑的他,漸漸愛上跑步,又再跟隨同事報名參加跑山比賽,十公里的沿途風光使他驚訝,「以前我從不知道,香港有咁靚的郊野公園」。沒怎麼訓練過卻意外勝出,打破一直由外國人壟斷的金牌榜,一鳴驚人。自此開展他的越野跑生涯,多年來寫下一張又一張漂亮成績單。小強過往多次參加全球頂尖級別的UTMB(環勃朗峰超級越野耐力賽)賽事並躋身世界前二十名。戰績彪炳,靠的不僅是他年幼時通山走積累的經驗,也因為他除了於假期鍛煉,下班後有空都會把握時間上山,說是山的「calling」(召喚),「有種感覺就是,你會好身痕,會覺得很舒服。就是一個地方,你經常去都好,在不同季節上去,不同的時間上去,和不同人上去,你都發覺那些風景不會每次一樣的」。越野跑講求速度,感性的小強不只求快,也享受在寧靜的山上獨處,形容是他的「me time」,更是「好正的meditation」,「好感受到自己,好實實在在活在這個世界上,真的覺到你的心跳、你在呼吸的感覺」。

因為忙於訓練,加上搬了家,二◯一六年,有次隔了一段時間再訪心愛的錦上路小徑時,赫然發現路被開墾得異常寬闊,也鋪上了石屎梯級。他心裏非常激動,想不明白,人跡罕至的小徑何必如此大興土木,還加建多張石凳。他回到家,立即在社交平台開立「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專頁,「我想知道,係咪只係我唔鍾意」。他馬上草擬問卷,竟在兩、三星期內收到六千份回覆,反對山徑石屎化。那一次,接獲多家傳媒查詢後,小強帶記者們一同上山,到元荃古道視察。為了組織回應理據,亦進行了大量資料搜集,了解澳洲、日本及台灣等地山徑,也冒昧電郵詢問外國專家意見。過程中,他發現美國、日本、台灣等地的山徑甚少使用仿木,「有用的,但只在遊客中心,不會去到大自然、郊外的地方」。發展局近日引述澳洲、歐美的經驗說明環保塑木建造山徑步道不是新鮮事,亦指做法體現轉廢為材、可持續原則,小強質疑當局其實混淆視聽,「佢都無講人哋用喺邊」。

曾小強深愛的錦上路小徑後來被築建石屎路及石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曾小強深愛的錦上路小徑後來被築建石屎路及石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樓梯方便行人、好行啲?

小強強調,並不反對建造樓梯,「但只需要在一些真的很急斜的地方做幾級(就可以了)」。他質疑相關路段行人其實不多,「虎山,我覺得是遊客區來的,算了。但花瓶頂不是一個原本的下山區」。他認為,建造樓梯除了令大自然多變景觀變得千篇一律,也未必為使用者提供便利。他亦對「石屎樓梯好行一點」的論點不敢苟同,解釋由於梯級高度均等,行人無法按照體能自行調節步幅,會走得不自在,不能靠小步前行慳力,往往只能「硬上」,要長者與小朋友攀爬大梯級其實很辛苦。

他認為,只要簡單整理一下,已經好好行,「可能剪一啲草,整理一下灌木,在很斜的地方造幾級樓梯,沒危險的地方就不必裝扶手,這條路已經很完美了,好有原始氣息,帶給你一些真正的『行山』體驗」。建造山徑,「安全」經常被高舉,成為合理化工程的原因。正職為消防處救護隊目的曾小強,日常救援行動中也不乏上山拯救任務。「我覺得行山,不會說鋪好路就安全一點。反而人的意識,才是最危險的。」他舉例,最近拯救的行山人士因為中暑需要救援,「一來可能帶不夠水,或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咁熱的天氣出去行山就危險囉」。他亦遇過許多因迷途求助個案,「見到一條小路不知通往哪裏就特登走進去,這就叫危險囉。條路譬如說現在造好一點,入山口做得好靚,但之後路全都是山路,愈走愈遠,以為一路都咁好走,但上了去之後就下不來」。

塑木環保,可回收再造?

關注組亦擔心塑木無法回收再造,不符環保原則,發展局社交平台迅速發帖回應,解釋土拓署經研究,採用從本地回收的塑料及木料(各佔約50%)加工製成的「環保塑木」,預製梯級組件修建兩段山徑,體現轉廢為材、回收再造,符合可持續的原則。小強認為「環保」說法偏頗,指首先比起使用原地天然素材,塑木「始終都要整舊嘢出來」;再者,當局回應指,根據環保塑木生產商提供資料,該公司雖然將廠房遷至內地,日後仍會繼續於本地提供塑木回收及

修復服務,政府日後進行山徑維修工程時,亦會留意市場狀況,物色合適公司回收及修復塑木。小強質疑其可行性,「政府現在將工程判出去,譬如有兩、三級樓梯壞咗,誰去換呢?當然要設一個標,讓人去投標。你猜兩級樓梯間公司會不會跟你換?不會啦。怎樣才會換呢?最起碼有一半夠爛才會換」。他擔心,等候「夠爛」期間,破爛梯級釋出的塑膠粒會造成泥土及河溪污染。此外,從山上收集並搬走塑木,再從本地運送至已遷到內地的廠房,牽涉的工資及運輸成本甚鉅,如無法妥善執行,最終或淪為垃圾。

環嶼徑採用的「環保塑木」由回收塑料及木料加工製成。(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環嶼徑採用的「環保塑木」由回收塑料及木料加工製成。(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可持續「手作步道」 取材自然

當年成立「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後,在資料蒐集過程中,小強認識了「手作步道」。根據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定義,「手作步道」主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適當工具施作避免傷害環境,且尊重歷史脈絡,倡議傳統工法,導入社會參與。小強了解到台灣政府也曾試過以石屎鋪山徑路,更有村民因為不懂,自行用「煲煲罉罉」、廁所板等材料維修山徑。當地民間組織於是特意派員到美國學習,將「手作步道」技術及經驗帶回台灣。小強回想當年收集問卷回應後,戰戰兢兢與漁護署接觸,希望分享搜集所得資料,「開會前,我跟他們說,我們是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關注組,只不過是鍾意行山的人,想了解一下政府的難處是甚麼,我們不止是投訴」。他記得會上署方態度友善開放,還分享了部門的難處,「好有心做,想做好路,只不過真的手藝失傳,人手又不足」。

手作步道崇尚就地取材。(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手作步道崇尚就地取材。(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手作步道主張以手工方式維護步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手作步道主張以手工方式維護步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事後,關注小組幫忙撮合台灣專家與署方,開設工作坊訓練員工及廣邀市民參與,「做路一定要涉及公眾,一條山道這麼長,郊野公園這麼大」。後來,大帽山近四方山、西貢雞公山、馬鞍山昂坪、香港島大潭水塘等幾條路都由公眾一起參與鋪砌,「做得好靚!」此後,關注小組與漁護署一直保持友好關係。二◯二二年有山友報料指發現新界東北屏風山上築了石屎路,小強指涉事路段位處高山上,損毀程度嚴重,的確有需要維修。相關工程由漁護署外判,小強認為署方雖沒做好監督,但願意聆聽意見,亦即時回應,馬上停止工程及派員上山了解,並將已鋪砌的石屎剷起,終能力挽狂瀾。

小強拿出土木工程拓展署二◯二三年八月就環嶼遠足徑公布的顧問研究報告,直言「離譜」,逐點反駁。舉例說,「木材塑膠複合物料」被評為「材料隨時準備就緒」,表格一欄畫上剔號,隱去事前製造過程,而「天然木材」和「天然石材」竟畫上交叉。此外,「輕便、容易運輸」方面,可就地取材的木材及石材被畫上交叉,而須付出人力物力「運上山」的塑木則畫上剔號。小強另特別點出「自製圖案及顏色」一項,木材與石材被畫交叉,「木材、石材本身就是天然顏色,一定很配合現場環境,它永遠都在,你會不會想做卡通圖案?」

小強綜合土拓署報告,表中藍字欄目為他加上的部分,指「善用天然資源」、「製造成本」、「碳排放」、「干擾環境」等重點並無於報告中列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小強綜合土拓署報告,表中藍字欄目為他加上的部分,指「善用天然資源」、「製造成本」、「碳排放」、「干擾環境」等重點並無於報告中列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曾與民政署、土拓署交涉

關注小組成立八年來,曾積極跟進多項山徑石屎化工程,與此同時,小強亦發現石屎化問題不止發生在郊野公園,亦見於鄉郊、村落山徑。「發覺非郊野公園的一些路,例如錦田的小山就是非郊野公園,就不是漁護署(管轄)的,是民政署」。他說,民政署「比較難搞」,因為當牽涉鄉村,「阿婆要上山」(為村民福祉)就成為了建築山徑理所當然的原因,小強質疑牽涉路段並非日常路段,而即使退後一步,的確有築路需要,他認為手作步道會是可以「好好行、好配合環境」的選擇。

二◯一六年,沙田道風山上一條沒潛在危險的天然山徑被發現鋪上石屎,關注小組七月召集公眾到沙田民政署遞交請願信,小強腹大便便的太太也到場支持。由於人數超過五十人,他們事先向警方申請遊行不反對通知書,遞信後小強舉着自己黏貼製成的橫幅,帶領參加「石屎山徑導賞遊」的公眾,一行人浩浩蕩蕩走上旁邊的道風山。那次請願後,民政署集合了荃灣區、西貢區等多區代表一同與關注小組會面,會上坦誠交流,惜最終沒具體結論。「那時候開始,他們有考慮用一些經打磨的石砌樓梯級,其實他們都有難處的,因為他們(內部)沒有師傅,又開始用一些(現成)仿木」。二◯一六年十月,關注小組曾「成功爭取」民政署承諾於松嶺至九龍坑山(亦稱玉秀峰)一段山徑的工程暫停使用石屎,改用實木築徑。

二◯一六年,關注小組 就沙田道風山工程向沙 田民政署遞交請願信, 一呼百應,支持者眾。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二◯一六年,關注小組就沙田道風山工程向沙田民政署遞交請願信,一呼百應,支持者眾。(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當天小強兒子及當時懷孕的太太也到場支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當天小強兒子及當時懷孕的太太也到場支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小強重申從不反對維修山徑,「我覺得是需要去保養的,要不然,爛的地方就愈來愈爛,愈來愈滑時,人們就會踩(兩旁的)一些草,路就愈開愈闊,所以我覺得要適當維護的」,他建議有危險、水土侵蝕嚴重的地方才介入,平緩的位置保持原狀就好。小強認為外判模式限制大,由於民政署的工程招標完成,承辦的建築商不會像漁護署般邀請公眾參與,他估計工程不得不「好行的路又鋪,好斜的路又鋪」,質疑是否為了讓工程判出來有人投標,故要「全部做」,「我們覺得是為做而做」。

人在大自然應學習謙卑

這次環嶼徑兩段山徑的工程由土拓署負責,關注小組二◯二一年關注西貢大上托山徑石屎化工程時,收集到2,548個反對簽名後亦曾與署方會面交涉。小強認為政府部門與部門間各自為政,應加強溝通,「不要覺得你是做份工、做工程,大自然是很寶貴之物,破壞咗就沒有了。路開到咁闊,又用了咁多錢,用家又不喜歡,點解你唔可以去聽吓人的意見?」他痛心問,香港其實有甚麼是很獨特的呢,可以引以為傲的呢,「以前就話好多名店、觀光,現在不是了,周圍都是這樣的城市,反而香港的山是很寶貴的資源,咁靚的城市景觀,咁漂亮的海岸線,哪裏能找到?」他相信香港值得發展深度遊,「但深度遊就不是叫你去鋪樓梯」,要懂得如何珍惜和善用自己擁有的資源,才能「說好香港故事」。

小強假日喜歡帶兩個兒子上山,說那種捉魚、在溪澗游泳、看日落的體驗與到迪士尼截然不同,而且也能激發小孩的好奇心。他笑說最近被兒子的一個問題難倒,他們一同靜靜觀察蜘蛛織完一整個蜘蛛網的過程,事後兒子問他,為何蜘蛛網纏住小昆蟲等獵物,卻不會纏住蜘蛛。兩父子回家後上網搜尋答案,嘖嘖稱奇。

小強愛自然,守護山徑的這些年,也一直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經常覺得自己好強勁,咩都可以,是掌管這個世界的,咁就死得了。所以會有很多破壞,現在很多戰爭都是因為我們人類都是太自我了」,他覺得人置身大自然裏,應該學習謙卑,「你是很渺小的東西,大自然力量很強,其實你在上面望落嚟,只是一粒塵而已」。

位於大帽山荃錦坳附近的手作步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位於大帽山荃錦坳附近的手作步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梁俊棋、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