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港前訂防疫酒店,特地發電郵,要求入住期間「不用提供膠樽水、膠刀叉等即棄餐具,我會自備及煮水,減少即棄廢物。謝謝你。」對方回覆也快:”Well noted with your request, and we will not provide the bottle water and disposable tableware.”
同事打趣,說希望我到埗打開房門時,不必看到一屋膠樽水;退房離開時,也不必被迫留下疊得高高、且無人回收的即棄餐具。
也難怪。接過投訴,也在網上看過相似經驗,當事人都曾經預先要求酒店「走」即棄餐具,結果卻仍是「開門見『膠』」。當中有投訴人形容”they treat you like elephants”,她經驗是,人未到,酒店已在他的房裏放進廿一支膠樽水,氣勢迫人;入住後,每日三餐再多奉三支,還有餐盒、膠刀叉、膠袋等。隔離完畢,真怕害「塑膠密集恐懼症」。
令投訴人最火大的,是即使自己再三提醒,酒店仍然無動於衷。要不是酒店內部溝通不良,就是有人怕麻煩「闊佬懶理」。
投訴人說,「我跟酒店說明,沒碰過送來的餐具,請他們回收。對方說那些都是防疫用品,即使不用也要棄掉。我明白防疫顧慮,但既然主動提出會自備,何解那樣僵化?『真心嬲』!」
剛過去的十月,有86,282人入境香港。假如這些人都要隔離十四天(不少其實要隔離廿一天),僅僅是派發膠樽水,便耗上至少一百二十萬支。若計入餐盒、飲品、膠刀叉等即棄品,一個月下來超逾1,300萬件。小數怕長計,以從疫情爆發至今,派發和棄掉的即棄品以億計起跳。
慘痛經驗聽得多,到我回港,誠惶誠恐打開房門一望:既沒膠樽水,也無一日一套的牙膏牙刷,取而代之是換上較大支裝的牙膏,以及用上補充裝的盥洗用具。
入住時,前台還主動奉上一套可重用的不銹鋼餐具,附有清潔用的海棉、清潔液和抹布,方便也鼓勵重用,非常貼心。
我記者上身,向酒店發電郵查詢,對方回應,指酒店自去年十二月成為政府指定的防疫酒店後,眼見即棄餐具耗用量龐大,兼且聽到客人的環保建言,所以今年一月起為隔離客人提供可重用的餐具套裝,為環保出一分力。
店方還備有兩款回收袋子,從源頭分開收集膠樽及飯盒等塑膠餐具,避免兩種不同物料混雜,影響再造處理。既然餐具都清洗過,也就減輕了衛生及防疫的顧慮,酒店也放心把廢品交予回收商處理。
原來花點巧思,多走一步,走塑不難。
要罵得罵,該讚得讚,這家是荃灣帝盛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