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過監】衍傑法師:「不是別人給我們判刑,而是我們給自己造了一所監獄。」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坐過監】衍傑法師:「不是別人給我們判刑,而是我們給自己造了一所監獄。」

m171012-yimin-049

「離開了監獄並不代表解決了問題,重返社區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有沒有穩定的居所、工作、關係?生活會遇到什麼實際困難?重投社會有沒有自信?如何面對標籤、歧視?前路如何?會不會走回舊路?這些需要一一克服。」香港善導會高級經理高惠琴指出,通常更生人士內在有不少掙扎和疲累。因為過往不同的經歷,難以預料的遭遇、生命道路的創傷,不少人都有一顆破碎的心靈。

香港善導會目前服務三千四百多名更生人士,有七成涉及吸毒,四十歲到五十九歲的年齡段佔一半。香港善導會高級經理高惠琴表示,更生輔導以往多專注教更生人士的犯罪風險、重犯率等行為方面,新的趨勢將更顧及身心靈發展,看到他們的強項、能力、提升身心安康。

善導會的服務一般會循序漸進,幫助更生人士發掘興趣、調整生命理念、學會時間管理、修補關係,讓他們慢慢欣賞到自我,進而逐步重新開展人生路。

001_burdens

撕下「罪犯」標籤

自踏入監獄那刻,在囚人士要經歷很多的心理關卡。懲教署臨牀心理學家洪雪蕙說,判刑後,要放下外面的一切,在獄中安頓。出獄前,又要告別獄中的一切,準備重返社會。她關注到,不少囚友在釋放前,會陸續有擔心浮現:能否適應外面的世界?日後的生計怎辦?家庭可否接受自己?如何處理之前的恩怨情仇……

懲教署2009年開展「在囚人士離所前之服務評估」,讓他們填寫出獄後的需要,包括個人輔導、居住、就業、經濟援助等,然後再轉介給香港善導會或其他NGO跟進。「出獄第一步是要學習接受一個不再是罪犯的自己,撕下犯人的標籤。」洪雪蕙指出,這是艱難而關鍵的一步。很多更生人士會有自我標籤,感覺額頭上寫住「坐過監」,這需要漫長的心靈重建,內心要翻過一座又一座的山峰。「我希望能夠在最陰暗的角落撒入一縷陽光。

「我會鼓勵他們看到自己的優點,相信自己仍可以是一個寶貴的人,從前錯誤的一個觀念不等同於我永遠是這樣的人,有案底是因為當時所做的那件事。出獄這三年我有沒有再犯?是否做了與以前不同的事情?如果現在別人不信任不接納自己,就嘗試交給時間和行動去證明。」洪雪蕙說。

懲教署臨牀心理學家洪雪蕙說:「出獄第一步是要學習接受一個不再是罪犯的自己,撕下犯人的標籤。」

圍牆內打破心靈的牢獄

生命的出路重要,心靈的出路更重要。

「正念靜坐是其中一種提升心靈的方法,能夠讓心靈定下來,看到新的方向。」加拿大寶林學佛會住持衍傑法師應善導會之邀,到大欖懲教所教正念靜坐課程,將內在的寧靜帶入監獄。

衍傑法師在加拿大監獄指導正念靜坐課程十多年來,學員四、五百人,「未見過一個回頭入獄」。獄中長期打坐的人,很少再犯事。法師觀察到,監獄中的普遍情緒是憤怒。「很多人是兩座監獄一起坐,一座是物質的監獄,一座是心靈的監獄,尤其是心靈的監獄,圍牆特別厚。假如細心觀察自己的話,會發覺負面情緒來襲時,身體亦會有變化。可以通過靜坐來觀察自己的內心,從而深層的了解自己,改善自己。」

在大欖懲教所授課時,學員起初聒噪不安,直至當看到法師如如不動,漸漸安靜下來。她對大家說:「想像你眼前就是你最討厭的那個人,請揸住拳頭,感覺你的身體……」囚友握緊拳頭,隨着一個深呼吸慢慢放鬆,到了第三個深呼吸,大家的拳頭完全鬆開。

「只要你尊重他們,他們也會循規蹈矩。」法師說,下課時,囚友主動圍住她問問題,還說「好久沒體驗過內心那麼舒服、那麼安靜」。

加拿大寶林學佛會住持衍傑法師說,很多囚犯是兩座監獄一起坐,一座是物質的監獄,一座是心靈的監獄。

印度經驗:逾千囚犯集體修行

在監獄中舉辦正念靜坐課程,由來已久。1994年,亞洲最大的監獄,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提哈(Tihar)監獄為一千多囚犯舉辦了十日內觀課程。「監獄應該是更生的地方,而非懲罰的場所!」當時監獄總督察貝蒂女士新官上場,領悟到監獄如果對犯人施加最嚴厲的限制,使他們痛苦,他們一旦被釋放,很可能會將這種憤怒回擊社會。如果監獄不將他們當做正常人,將來回到正常社會,又如何正常生活?必須給他們心靈的糧食,將內心的憤怒轉化。「如果我們能以愛和關懷幫助他們改變成功,重犯率會大大的減低。」她希望將監獄變成一個心靈修行的場所,而囚犯的內心,最需要的是治療,而非懲罰。

這場監獄千人內觀課程被拍成紀錄片。片中的犯人一開始嘴角都深嵌着憤怒、怨恨、敵意,怒火和暴力彷彿一觸即發。內觀課程在一個大帳篷舉行,沒有森嚴的戒備,沒有手鐐,他們就如常人般擠在一塊上課,十天後,囚犯步離帳篷,原來緊繃的臉皮鬆寬了。這套紀錄片的尾段犯人完成課程後,排隊逐一向懲教人員道謝,有人深情用力的握手,有人擁抱懲教人員嚎啕痛哭,流下懺悔的淚。內在的靜,溶解了最冥頑的鐵石心腸。

「每一個人都會憤怒、憎恨、生起惡念,這時候,自己就率先成為被傷害的第一個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內心惡習的潛在囚犯。」衍傑法師提醒,我們自己也犯錯,也曾動怒,只是我們未被關進監獄。現實生活中,我們被煩惱、名利、世俗眼光甚至手機等有形無形的鐵網囚禁,不是別人給我們判刑,而是我們給自己造了一所監獄。「心的安頓,就是生命的安頓,降伏自己的心,明白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可以超越煩惱的牢獄束縛。」

以治療代替懲罰

在多數社會,懲罰受刑人是監獄的首要任務,如何幫助他們回歸社會往往被忽略。

不少北歐國家設立監獄奉行人性化的改造理念,相信監獄是個幫助獲得重生的地方,是一個修正個人行為的場所,具有相當的治療精神。「讓他們失去自由,就是懲罰。最終目標是讓他們以更好的狀態,回到社會。」

如果香港也能夠實踐這樣的人道理念,那麼,「更生」便能真正實現。 

(插圖 Katrina Glimpse)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