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籬遊樂場彷彿有種魔力,每次看到它的舊照,總會叫人驚訝連連,原來香港曾經擁有如此神奇、夢幻的樂園;而對於有幸在石籬遊樂場玩樂的小朋友、街坊而言,更是難以忘懷的美好、快樂童年回憶。
從事城市研究和藝術策劃的樊樂怡(Helen)也一樣,因為偶爾看到石籬遊樂場的舊照,勾起了她一發不可收拾的好奇心,更花了長達五年時間,仔細梳理了石籬遊樂場等多個本地遊樂場設計建造的來龍去脈。她的研究成果近日輯錄成《香港抽象遊戲地景》一書,填補遊樂場在本地歷史中空白位置。
消失的樂園 不為人知的建造者
一九六九年落成的石籬遊樂場,是香港乃至東亞首個雕塑遊樂場,規模之大、設計之大膽、設施之新奇趣味,至今看來,仍然震撼,甚至可說是不可思議,可惜在九十年代後便面目全非。
Helen首次看到它的照片便念念不忘,後來翻查《Hong Kong: Report for the Year 1969》,得知是已故美國藝術家Paul Selinger設計,她的腦海冒出一連串問題:作為多年葵涌居民,竟從未聽聞這個遊樂場?Paul Selinger是誰?如此重要的公共藝術創作,為何沒令他變成家傳戶曉的人物?那是一個是怎樣的時代?為何香港曾經出現大膽創新的設計,近年的遊樂場卻如此乏味⋯⋯
在二○一八年,她和城市研究學者友人黃宇軒,在M+Design Trust研究資助下,正式展開石籬遊樂場研究的旅程,更曾赴美國訪問Paul Selinger的幼子Matthew,還找到了他留下與石籬遊樂場相關的遺物,包括他的攝影記錄和紀錄片《A Dream That Came True》。
Helen因而深入認識到Paul Selinger設計石籬遊樂場的故事和他的生平事跡,就像和Paul進行隔空對話,繼而再把他的設計理念流傳下去。Helen形容,石籬遊樂場的故事豐富、奇情,「一個美國人碰巧在香港設計了一個遊樂場,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
以石籬遊樂場為起點,Helen的研究還包括香港遊樂場不同時期的發展轉變,整理多個六十至八十年代本地遊樂場以及海外設計案例,嘗試梳理遊樂空間、國際潮流以及本地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
她訪問了遊樂場的不同年代用家和街坊,收集他們在遊樂場留下的美好回憶故事;同時, 她亦拜訪了多位建築師、園境師前輩,以及透過政府部門如康文署、房委會、建築署,嘗試了解遊樂場設計、建造過程。然而,研究過程果難重重,因為遊樂場的資料、文獻很不齊全,官方文件散落於不同政府部門,反映遊樂場長期處於不受重視的狀態。
她舉書中的常盛街公園為例子說明,常盛街公園在一九七九年落成之時十分受歡迎,即使地理位置不便,仍吸引人們特意前往。公園中極富特色的遊樂裝置,來自半島青年商會主辦之「新天地兒童遊樂設計比賽」之優勝作品,只不過當年的實驗式設計,後來或因安全考慮而被折卸重建,換上保守的組合式遊樂設施,趣味程度大不如前,令公園變成今日人流凋零的冷清局面,除了令人惋惜,更是值得借鑑、反思的實例。
書的力量 填補歷史空白
從第一次看見石籬遊樂場舊照,到一頭栽進漫長的研究之中,歷時長達五年,以民間自發研究來說,實在不簡單。Helen悠悠地說:「一定要經歷出書這個過程,先至講得清這件事,感受到書的力量。」過去曾舉辦過講座、發表文章,她形容反應、傳播效果雖好,但好像總是得不到認真看待,「好容易share、like咗,哇!好勁喎!」,但很快便就變成過眼雲煙。
因此,Helen感到有必要以中文書寫遊樂場的歷史,以書去呈現完整、精心鋪排的論述,「讓石籬人、香港人知道,曾經有一位藝術家,以及很多默默無名的設計師,盡心盡力地為香港創造過美麗的遊樂空間。」而在內容編排上,她希望:「本書可以令學術人、專業人士都會認真看待,但又不太過學術,因為遊樂場這個主題,是大眾鍾意的。」
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因為她真的十分投入、樂在其中,總是有一股好奇心推動她一直追尋下去,「雖然做了幾年,但到現在仍然覺得好有趣!」Helen笑說,「我覺得遊樂場有一種魔力,比起其他建築及空間類型,遊樂場十分純粹,起出來就是for fun,任何人都可以入去玩。」她舉例說,在一座普通的建築物落成後,人們走進其中,沒有人會想去摸下牆壁,感受下其質感,「但遊樂場是好『埋身肉搏』的,你真的會去感受不同的物料,有不同的顏色刺激你;在那裏你去會挑戰自己,結識其他小朋友。」
設計像遊樂場一樣好玩的新書
在新書的設計上,負責書籍設計的設計師Benny Au也花了不少心思,力求貼合遊樂場「好玩」的特質。Benny這樣解釋:「從石籬遊樂場設計師Paul Selinger的一個想法延伸,他以藝術創作的態度來做遊樂場,而我就以做一個好玩的遊樂場之玩樂心態去做這本書。」他別開生面地將文字及圖片分拆成一大一細兩本書,「一,是模仿石籬遊樂場獨特的梯級地形;二,是想打破圖文字書的格局,使閱讀上更為流暢,一氣呵成。而文字及圖片亦可發展出各自閲讀的氛圍。」
為配合「抽象」遊戲地景主題,Benny邀請了年輕藝術家勞顯傑來插畫,因他善於以簡潔、直率、隨心而抽象的線條筆觸創作故事。在書本附送的遊樂場路線圖上,勞顯傑以他最熟悉的表達手法來營造遊樂場抽象意境,希望能引起讀者的好奇心,鼓勵他們也一起探索香港的抽象遊戲地景。
《香港抽象遊戲地景》
作者簡介:樊樂怡,先後修讀建築和藝術,現職藝術策劃,藉著策展、研究和創作,探尋環境、自然、歷史和社區的關係。興趣是散步,步速甚快但同時眈天望地,不欲錯失有趣的動植物和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