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員記憶之二】足球女將陳詠詩 曾因傷缺席女足登上大球場賽事:那是難以企及的舞台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大球場 See You Again!

【球員記憶之二】足球女將陳詠詩 曾因傷缺席女足登上大球場賽事:那是難以企及的舞台

03.05.2024
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

二○一八年,省港盃女子足球賽史上首次在香港大球場舉行。港隊隊長陳詠詩因出賽前幾天在聯賽中意外弄傷肋骨,全場坐在後備席為隊友打氣。在她眼中,香港大球場在本地足球界中始終是一個標誌。「好難先有機會喺嗰度踢波,本身連港超都好少喺嗰度踢,男足都好少,何況我們女足?好難坐得滿。」那一次,錯失走上這個大舞台的難得機會,她坦言有點遺憾。

香港女子組球隊於二○一八年省港盃登上大球場,負傷隊長陳詠詩(右三)只能坐在後備為隊友打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香港女子組球隊於二○一八年省港盃登上大球場,負傷隊長陳詠詩(右三)只能坐在後備為隊友打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大球場初體驗

不過,若說在大球場比賽對陳詠詩是「不可一不可再」,或許有點偏頗——「去大球場,都是睇波。但我好有印象,我細個去過一次大球場踢波。」陳詠詩笑說,那時才二十出頭,對那次經歷印象已十分模糊,只記得是場慈善比賽。「那時候踢葵青,無啦啦叫我們和明星足球隊……我們三、四個球員去和他們一隊。」與哪個明星同隊,敵方又是誰,她都忘記得一乾二淨,「純粹嘻嘻哈哈。」

那次她首次踏足大球場更衣室和球員通道等地,記得感覺很先進。「比起平時的運動場,更衣室宏偉好多,起碼空間大了。」她指當年自己還沒加入香港隊,也不曾出國比賽,因此覺得大球場的更衣室「好靚、好唔同」。她也感受過場內觀眾的歡呼聲,笑說:「咁多明星,一定有人嗌。」

與男足待遇大不同

「其實即使是旺角大球場,都比較少。踢了咁多年,可能只有三次、四次。」問陳詠詩,如果要選一個場地代表香港女足,想必不是大球場,會是哪一個?她想了想,回答「揀不到,真係難」,指除了個別球會如香港足球會、傑志女子足球隊擁有自家訓練基地,其餘球會大多只能「打游擊」。她說,自己所屬的沙田體育會「好少少」,靠體育會「入紙」成功率較高。訪問當晚正好是球會練習日,約了在她們日常練習的顯田仿真草足球場見面。「是不是好穩定呢,又不敢說是100%。有時在馬鞍山,兩邊的。」即使是港隊訓練,將軍澳足球訓練中心二○一八年落成前,這班全港最頂尖的球員同樣要東奔西跑,每次到不同場地練習。她說:「有時是大埔、新蒲崗、小西灣、屯門。」

訪問當晚正好是球會練習日,約了在她們日常練習的顯田仿真草足球場見面。
訪問當晚正好是球會練習日,約了在她們日常練習的顯田仿真草足球場見面。

除了沒固定練習地點,她指本地聯賽都要「周圍踢」。「可能在青衣或將軍澳訓練基地,或者沙田的曾大屋球場,但普遍都是康文署的類似球場。」她形容,這些球場和男足賽事場地如旺角場、青衣運動場「起碼有個看台」、能聚集觀眾的場地不同;女子聯賽較多選址青衣東北場地,幸運地安排到大一點的九龍灣仿草場,才「有一邊大看台」。陳詠詩慨嘆:「我們女足都是踢緊一個甲組(比賽),等於男足的超聯,組別都是最高級的,但所有嘢(待遇)都不同。」她理解因男足有觀眾願意買票入場觀賽,不過她也說,人數其實都不多了。

從走廊、石地到草地這種場地上的差別待遇,她從小已體會過。

陳詠詩小三開始接觸足球,最初的舞台不過是屋邨走廊𨋢口一個約二十塊地磚的空間,面對四面牆,跟着哥哥踢球。「當時咁細個,就覺得那個地方都大。」小學四、五年級開始和同學、朋友一起到樓下踢球。「那時女仔踢波的人數少,比較尷尬的是,可能都會有好多閒話,只是走着玩而已,有些男仔和家長都會覺得好奇怪,點解有女仔在那裏踢波。」因此,這些女生們從沒到「真正的石地七人場」踢球,而是轉投羽毛球場、小公園球場,二打二、三打三,龍門都沒有地玩着踢。直到中二、三參加暑期青少年訓練計劃,中四左右正式加入葵青女子足球隊,加入了球會,她才有機會在真正的球場上踢球。

24
陳詠詩所屬的沙田體育會女子足球隊現時視乎訂場情況,有時於顯田,有時於馬鞍山球場練習。

《奪標》與賀歲盃

小時候,電視鮮有本地足球直播或轉播,陳詠詩說自己不算是球迷,長大一點才開始留意男足,偶爾留意足球消息,知道譚兆偉、山度士,也知道南華、東方、快譯通,基本上只靠看運動雜誌。「細個會去青少年中心玩,入親圖書館只係睇運動雜誌,細個有本叫《奪標》。」陳詠詩笑說,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哪會知道「幾號有邊場波踢」?家住屯門的她也很少「出去」睇波。不過,到大球場睇波卻是她每年一度的新年節目,「初一無嘢做,唔使拜年」,看賀歲盃成為了她農曆新年的「指定動作」,加上學生飛有優惠,才有進入大球場看球賽的機會。香港大球場叫她最難忘的,是那個大銀幕。「永遠一有入球,或者一看playback,我們就會望上去。」

這十幾年來,她才更常走進大球場的觀眾席,「主要看外隊,睇皇馬,睇曼聯」。二○○三年皇家馬德里訪港,陳詠詩也有到場,朋友替她排隊,足足排了兩日兩夜,最終如願入場。她記得, 碧咸、朗拿度、魯爾、施丹、費高、卡路士「六條煙」都來了,形容「應該是大球場最震撼一次」。至於本地球賽,她偶有捧場,說很多次都是為了支持沙田體育會前教練陳曉明。「他那時候教理文,因為他教過我們,我們一定會去支持。」

當足球員沒有足球場……

九十年代末、千禧年代初, 本地男足算是風風火火的年代,一幕幕好戲在大球場上演。同一個時空,陳詠詩記得,女足卻「一個聯賽踢足三年」。「因為沒有場地,也搞不好,那時候足總還沒接手。」那時她將近中學畢業,加入了葵青女足的她開始代表球隊參加聯賽,憶述那時經常「今場踢完,唔知道幾時再踢,等極都無」。

「在香港當全職運動員不容易」也許是陳腔濫調,但當不了全職運動員,對香港的女子足球員來說,也沒有更輕鬆。陳詠詩說,香港並沒有踢全職的女子足球員,近兩、三年傑志才開始有半職業女足。中五畢業後,沒繼續升學的陳詠詩找了一份文職工作,一做便超過二十年。每星期兩天球會、兩天港隊的訓練,她都在下班後出發,前往不同球場練習。「好彩我有車,有車好一點。」這位港隊隊長有時也會兼任隊友們的「司機」,負責接載。香港女子組球隊於二○一八年省港盃登上大球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香港女子組球隊於二○一八年省港盃登上大球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球場雖大 距離亦遠

二○一八年,省港盃女足首登大球場,陳詠詩說,記得那次因為女足「央求」已久,終於有一次獲安排踢「頭場」。翻查資料,該年為第四十屆省港盃,同時是第三屆女子省港盃,觀眾憑一張價值一百元的門票,可觀賞同日兩場賽事。女足賽事下午五時開始,陳詠詩記得入場支持的人不多,來的大多是朋友;到下半場,準備觀看晚上八時男足賽事的球迷才陸續進場。

多年來代表港隊到世界各地比賽,她自言見識過其他球場「靚好多」,例如日本有球場旁邊的房間內還特設仿草場讓球員熱身,台灣有球場內的更衣室附設健身設備以及冰水小池。即使香港大球場設施上較遜色,對她們來說依然是個大舞台,卻總是難以企及,慨嘆「真係去唔到」。雖然景仰在大球場踢球時獲球迷環繞的感覺,回顧當年經驗,她卻認為大球場未必是一個宣傳女足的理想平台。「反而旺角會比較近,可能會多啲人去到。」她深知願意從銅鑼灣地鐵站走上去的球迷不多,要求一定的「支持度」;旺角大球場交通更便利,或許更能吸引球迷入場支持。

%e5%a4%a7%e7%90%83%e5%a0%b4%e9%99%b3%e8%a9%a0%e7%9b%b4
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香港大球場 See You Again!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