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灣東北部的宜蘭有「台北的後花園」之美譽,特意選擇車程較長的台鐵區間車,好慢慢欣賞沿路海景,對岸的龜山島依稀可見,如影隨形。在外澳車站下車,過一條馬路就到外澳海灘。放眼望向綿長的海岸線,只有寥寥數人和幾張純白色的餐桌而已,心裏不禁疑惑,不過是在這吃餐飯而已,用得着大半天時間嗎?
中午時分,烈日當空,餐會負責人楊宜菁一邊遞上防曬袖袍,一邊解釋,原來受早前颱風影響,海灘本來是一片狼藉,他們一早前來收拾和佈置,才清理出一處平地。隨浪飄上岸的浮木和椰殼是唾手可得的材料,曬得黝黑的年輕人就地取材,佈置場地,築起舞台。在海邊開枱吃飯,看似浪漫,其實一點也不輕鬆。
「幸福果食」是一個以農村、土地為展演舞台的團隊,成立短短三年間,他們深入台灣鄉間,舉行多達三百幾場餐會。這日又回到創辦人之一、廖誌汶的家鄉宜蘭。廖誌汶出身於宜蘭三星鄉一個農民家庭,當地最廣為人知的特產要數三星葱,其葱白長而多汁,味道甜而不嗆,全台聞名。童年生活和耕作密不可分,年紀小小就要下田幫忙插秧、收割等農務,和許多農家子弟一樣,他也厭倦農村,嚮往城市。「我十八歲發誓,再也不要回家了,種米種得實在怕了。」離鄉別井往台北讀大學,畢業後他不做農夫做音樂人,當過樂隊吉他手,也製作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手機鈴聲、廣告配樂,過着和農村截然不同的生活。
紙醉金迷的城市生活令他產生厭倦,音樂行業萎縮,又掛念在鄉下獨居的母親,廖誌汶漸漸萌生回鄉的念頭,「畢竟是成長的地方,始終留有些快樂的回憶。」令他震驚的是,農村沒人了。「以前農忙的時候,村子會很熱鬧,但因工業化、人口流失等影響,如今整個村子連文化節慶也瞬間消失了,不是說衰退,而是真的消失了。」人在村在,農業式微,傳統文化也保不住,歸根究柢是一個問題:台灣人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廖誌汶認為,是時候加一點想像力,讓農村脫胎換骨。
農村觀光轉型
因緣際會之下,他認識了從事金融業的簡家旗和藝術家Aguce,三人一拍即合,創立社會企業「幸福果食」,憑藉各自專長為農村進行一系列的革命活動。他們想到,不如以美食為出發點,直接把餐桌搬到農田旁邊,重新把食物、土地和人連繫起來,從而吸引年輕人回鄉,還原農村的美好價值。三年前,他們在羣眾募資平台上推出「稻田裡的餐桌計劃」,由宜蘭三星的農田開始,第一季就辦了六場餐會,參加人數多達二、三百人,成功打響名堂。
夕陽西下伴隨搖曳的燭光,耳邊奏起風聲、海浪聲,一切彷彿渾然天成。稻田裏、魚塭旁、海灘上、茶園中、果樹下……哪裏有農作物出產,哪裏就有他們的餐桌。
別以為農家菜只有粗茶淡飯,他們會提前實地考察,採購時令食材,再交由專業廚師設計創意料理餐單,由餐前酒到飯後甜點一應俱全。「要把台灣的農產品推廣開去,最直接的方法是叫人到親自到田裏,看看農作物是如何長出來的。」在大城市生活多年的廖誌汶深明消費者的需要,知道唯有同時滿足他們的味覺和視覺享受,才能打破人們對農村等於老土、落後的刻板印象。他視每次餐會都是一場策展,結合農事體驗、餐飲和教育,讓參加者重新省思農村的定位與價值。沒有什麼比赤腳踏在土地上、再吃自己親手收割的農作物,更能體會「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不少參加者都帶着感恩的淚水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