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頒獎禮貴為年度盛事,相信大家除了忙於追看近期上映而有份提名的電影之外,也會影評人上身,積極挑選得獎心水,甚至預測獎項花落誰家。雖然……雖然幾乎全部電影獎項也宣稱,頒獎是為了發掘並表揚優秀的電影從業員和演員,演員也出盡渾身解數去證明自己的演技並非浪得虛名,但最近一份刊登在《英國心理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的研究報告從數據分析中卻得出一個驚人結論:奧斯卡最佳演員的致勝之道並非全然靠演技!
國籍、背景也會影響獲獎機會?
心理學博士Niklas K. Steffens與其團隊解釋,大家雖然了解很多因素也能令表演者發揮更好表現,但他們更想釐清對於第三者的角度而言,什麼條件可令特定的創意表現看起來更出色。
因此他們整合和比較奧斯卡和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最佳男、女主角資料,希望從數據中統計出影響奧斯卡得獎的因素。他們收集了由1968年起的歷屆最佳演員名單,合共908位的「研究對象」分別包括奧斯卡及英國電影學院獎的得獎人和入圍落選者。
不計由自可,一計才發現這兩個揚威國際的頒獎禮,美國演員竟然囊括超過50%的獎項名額,而他們勝出的比率更達52%(英國電影學院獎)及69%(奧斯卡),比起英國演員獲獎比率(18%可獲頒英國電影學院獎、34%可獲頒奧斯卡)高很多。團隊認為這些結果源於「社會群體」的概念,即是假如評判和演員屬同一個社會群體(如擁有共同的社會背景和群體意識),評判評審時更傾向正面評價。另外,他們在整理奧斯卡最佳演員奬的數據時更發現,美國演員的入圍比例佔整個入圍名單的2/3;得獎比例則佔整個得獎名單的4/5。
換句說話講,社會背景是影響我們對事物評價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們傾向選擇跟自己有相同社會背景的事物。
電影題材可以加分?
另一項有趣的發現,就是參演以美國文化為主的電影,獲頒最佳演員奬的機會較大。研究人員把電影種類簡單分為美國文化電影、英國文化電影及其他文化電影三大類,當中有70%的奧斯卡最佳演員奬得奬者是參演以美國文化為主題的電影,而在這批得奬者之中,有高達88%的演員為美國演員!
研究團隊深信,這是源於社群背景對人的認知影響深遠,因此當角色在演出跟自己成長或生活背景相關的電影時,他們更有共鳴而有所偏好。Steffens博士在報告裡補充:「There is a widespread belief that our perception of makes a creation original and outstanding is given by its objective qualities. But in fact, it is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groups we are members of, and which provide the basis for making sense of the world.」
我們以為自己是根據客觀的準則來評定創作質素是否夠原創和出眾,但其實「社會群體」嚴重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因為這時我們理解世界的基礎。
當然喇,數據研究歸數據研究,報告只是統計出這些因素可增加獲獎機會,而非絕對!或者今次團隊其實想借奧斯卡告訴你,同鄉撐同鄉,在很多情況下,都只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