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梅窩24年 外國人看見「你好」看見「垃圾」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明日大嶼

住在梅窩24年 外國人看見「你好」看見「垃圾」

兒子Ace三兩下手勢就爬到上樹屋

同樣是香港人,可以千差萬別。同樣是香港,可以千差萬別。

當你以為香港都是這樣,離島告訴你,香港不是這樣。當你以為離島都是這樣,大嶼山告訴你,離島不是這樣。當你以為大嶼山都是這樣,大澳、梅窩和其他無數地方告訴你,大嶼山不是這樣。

當你以為在這裏應該吃雞蛋仔,有人只想吃記憶中的味道。

當你以為鄉間的人都想離開,有人只想回來。

當你以為這裏在應該搞經濟,有人相信,最繁華的熱鬧,就是為一株花灌溉。

喜歡梅窩的,不止梅窩人,還有一眾「鬼佬」。外國人總有「遠東」情意結,Paul也不例外。因為好奇,他在1989年北京天安門事件後來到香港,當時覺得香港很美好。「未曾見過這麼多人的地方,覺得香港很有活力。」

90年再度訪港,知道中英商討移交主權時,他決定見證這個歷史時刻。Paul在蘇格蘭出生,本來已入籍澳洲,卻選擇放棄澳籍,移居香港。初來港三年,他在灣仔一間酒吧做經理,住過鰂魚涌和北角。93年的冬天,放假來到梅窩,讓他回想起蘇格蘭的冬天。”It was welcoming”他說。結果他搬來一住就是二十四年。

兒子Ace三兩下手勢就爬到上樹屋
兒子Ace三兩下手勢就爬到上樹屋

異鄉人成了老街坊

Paul在街上常常與不同街坊打招呼,講得最好的廣東話就是「你好」。「我可是看着一些小朋友長大啊。」他的家在鹿地塘村,從市中心的銀礦灣路步行十五分鐘就到。「踩單車的話,十分鐘就去到碼頭,有朋友來訪我才駕車出來迎接。」駛進入村的泥路,不時有泥頭車及工程車出入,道路兩旁堆滿廢棄車及建築材料。Paul指着說:「垃圾。」這是他第二句講得最好的廣東話。

Paul的村屋位於村尾,卻是車路入去的第一間。迎面而來是一間蛋黃色的外牆,靛藍色鐵閘,前園泊車,後園就是露天沙發座。「天氣好的日子,我最愛坐着,曬太陽,喝咖啡。」Paul說。

這幢村屋是Paul在梅窩的第三個物業,另外兩個在梅窩碼頭,是他最初搬來時的居所。當年的Paul曾經是這裏的酒吧老闆,酒吧就在碼頭的超級市場位置。當年因為興建新機場,政府以一年簽證聘請許多英國工人來港工作,大部分人都選擇在梅窩落腳。「一來近機場,二來這裏有英國小鎮的風味。」Paul 說。

工人都是年輕男士,收工總愛喝上幾杯啤酒,是酒吧的黃金時期。隨着機場起好,顧客由外國工人換成飛機師,雖然消費得起,卻因為工作關係不太喝酒,Paul的酒吧逐漸轉型,亦由兩間變成一間。

孩子的天空很廣闊

酒吧工作繁忙,年輕的Paul又想為事業打拚,曾經日做十六小時,當然選擇住在碼頭附近。「隨時可以回家休息,又方便出入。」當時的北角租金要八千元,但是梅窩租金只需二千五百元。

九年前,Paul與任職機艙服務員的印尼籍太太領養了兒子Ace,太太為此辭掉了工作,Paul亦改為日間工作。兩人選擇搬進現時的村屋。「我自小在村莊長大,我相信大自然的環境有利孩子成長,希望仔仔可以有更大的生活空間。」一家人的周末活動,通常是去海灘游泳或者露營。最近兩父子連同村內其他小朋友,一起搭建了一間樹屋,「希望多個地方讓附近的小朋友玩耍」。

「近年愈來愈多外國人搬進這條村,我家附近有五六間新屋,都是租給外國人的。」

家中雪櫃貼滿兒子的成長照。
家中雪櫃貼滿兒子的成長照。

Ace就讀的梅窩學校距家只有十五分鐘路程,Paul與太太決定讓Ace留在梅窩讀書。學校有一百四十個學生,三成是非本地生,儼如一間國際村校。「Ace能說廣東話、普通話、英文和印尼話。他能掌握好語言,將來找什麼工作也可以派上用場。」

民生的重點是生活品質

不少本地人認為外國人麻煩,Paul表示明白居民的心態。「本地人多數從事建築工程行業,或者有地在手,當然希望發展。外國人只在此停留三至五年,又想引入另一套生活方式,帶來改變之後自己又先回老家,難怪本地人會覺得無奈。」Paul坦言自己從沒參與任何社區組織,但是也曾關注過社區發展,出席政府的諮詢會。「本地居民一直為他們的傳統而自豪,我們不需要一個歐陸式海濱。我不想要高樓大廈,但是想要診所和學校。政府有自己的盤算,覺得公眾意見只會拖慢發展。」由1996年至2007年,Paul都是諮詢會常客,但是面對政府一成不變的態度,他只覺得浪費時間。「政府根本沒有打算聆聽居民意見,那些發展大計,從來沒有關注過民生。」

Paul帶我們走上天台,他的家正正對着差不多完工的居屋。「我一直為這幾幢居屋拍照,記錄這裏的轉變。」就像許多其他居民一樣,Paul也有矛盾的時候。他深明梅窩目前的配套不足以支撐更多人口,但是添加配套,梅窩就會失去這種村莊的風味。「我認為港鐵會在二十年後駛進梅窩,到時候我還健在的話,也只能繼續在此居住。香港還有什麼地方可退?」

香港人愈住愈細,愈搬愈偏遠,水牛賴以為生的草地亦買少見少。
香港人愈住愈細,愈搬愈偏遠,水牛賴以為生的草地亦買少見少。

▂▂▂▂▂▂▂▂_________________

梅窩簡介

梅窩原為漁村,與大澳相似,早於宋朝已有人聚居,近岸有不少棚屋及漁船聚集,高峰時有兩萬人居住。梅窩起初只有來往長洲的渡輪,是唯一前往大嶼南、寶蓮寺及大澳的陸路交通點。梅窩鄉事委員會早年與港英政府商討發展大計,決定清拆棚屋,把漁民安置至銀灣邨。1997年青嶼幹線及青馬大橋落成,1998年港鐵東涌線通車,東涌取代梅窩成為前往寶蓮寺及大澳的交通樞紐;梅窩的度假屋、食肆以及售賣旅遊紀念品的店舖,備受衝擊。目前有二千多人在梅窩居住。

編輯推薦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明日大嶼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