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碎片】從銀行發展見香港變遷 滙豐歷史檔案部:保存歷史記憶,傳承企業文化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歷史碎片 隱密發聲

【歷史的碎片】從銀行發展見香港變遷 滙豐歷史檔案部:保存歷史記憶,傳承企業文化

24.01.2022
譚志榮,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tan220110yuenlung0026-1

在香港的大企業中,滙豐銀行對保存歷史檔案的重視程度數一數二,自一九六五年起成立歷史檔案部,現在倫敦、紐約、巴黎及香港四地均有辦公室,但唯獨在香港設展覽館,展出逾二百五十件典藏珍品,反映滙豐的發展歷程與香港歷史一直息息相關。

「你可見到這裏寫有銀行名稱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那是第一次本行的名字被書寫出來。」對館藏瞭如指掌、滙豐亞太區歷史檔案部主管華倫仕(Thomas Warren)指着展覽館中一本攤開的古舊書冊說。泛黃的書冊內頁,寫有長篇的英文潦草,記錄了一八六四年航運商人修打蘭(Thomas Sutherland)與一班顯赫富商召開會議之內容:他們決定發行20,000股股份,每股250港元,籌集500萬港元資本額,創辦「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股份順利悉數售出,翌年三月,香港滙豐開業,選址中環皇后大道中一號作總部,是首間以香港為總部的外資銀行。其後一百七十餘年,總行大廈在原址三度重建,始終與香港一同經歷變幻起跌。滙豐歷史檔案部收藏了銀行創辦至今的文獻物品,保存了銀行與香港的歷史記憶,也傳承企業文化,「一個我們經常從員工得到的反饋是,本行與這座城市歷史的長久以來的聯繫實在令人印象深刻。」華倫仕表示。

滙豐亞太區的歷史檔案部主管華倫
滙豐亞太區的歷史檔案部主管華倫仕

銀行檔案部的日常運作

華倫仕讀歷史出身,十二年前,應徵滙豐香港歷史檔案部的半年合約研究員,隨之留到現在,成為部門主管。「我在檔案部的主要角色在策劃方面,尤其是如何通過不同渠道訴說館藏背後的故事,多年來我們做過實體展覽、出版、數碼頻道、簡報講座等。」

「當我初加入,我們的空間不大,在銀行的另一處,我們沒有展覽館,檔案庫亦較小,然後漸漸擴展,銀行亦愈來愈重視文化遺產。」現時團隊連他在內合計五人,各有職責, 或專注處理存檔,或設計社區及教育項目,為銀行內部服務,也面向外間公眾。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一八九四年的籌備委員會會議記錄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一八九四年的籌備委員會會議記錄
滙豐於一八六五年成立後首本客戶帳簿
滙豐於一八六五年成立後首本客戶帳簿

「全球來說,滙豐歷史檔案合共長5.5公里,你可想像,若把它們垂直排列,就會得到幾座文件堆疊而成的IFC。」在全球四地辦公室來說,倫敦庫存最多藏品,但香港部門也擁有本地銀行中規模最大的歷史資源,包括銀行年報、會議記錄、會計帳簿、貨幣鈔票、照片錄像、員工書信等,類型繁多;而作為滙豐亞太區的歷史檔案部,他們也持續收集銀行在亞洲區的重要文檔,就如滙豐手機電子轉帳應用程式「PayMe」的開發記錄也會納入庫藏。華倫仕指,這即香港館藏與倫敦方面的不同之處,「我們有與香港相關的歷史記錄,也有連繫亞洲的現代記錄。」

歷史檔案部經常收到銀行內外的各種請求。銀行其他部門會向他們借用文獻或圖檔,而學者或研究生亦經常就不同題目申請查閱資料。「部分人會親自來到這裏做研究,我們會代他們查檢館藏,給他們展示材料,他們可以做筆記。一些查詢我們則透過電郵遠程解答。」

展館傳承機構歷史記憶

二○一五年,滙豐為紀念創行一百五十周年以來的豐厚歷史,在奧運滙豐中心開設了「香港歷史檔案部展覽館」。「香港是本行的誕生之地,適合在此建立一個述說本行的故事的對外設施,而且大部分關於香港歷史的館品也在這裏收藏。基於這兩大原因,在這裏開設檔案部的第一個展覽館也是合理的。」

甫入展覽館,迎面就是一塊巨大熒幕,展示着香港人熟悉的第四代滙豐總行大廈。然後華倫仕輕觸熒幕,圖片換成第三、第二、第一代總行大廈,時間逐漸倒流,回到滙豐創行之初。

他如數家珍地逐一導賞展品,先是一幅商界送贈大班昃臣(Thomas Jackson)的中式刺繡畫、滙豐創辦人修打蘭畫像;其後見兩邊展櫃,一邊是錢幣收藏,另一邊透過不同階段的重要文物和圖像,呈現滙豐從開業到現時成為國際首屈一指企業的發展歷程,展品包括一八六四年籌辦銀行的會議記錄、早期大班與員工的合照、日據時期的軍票、戰後美軍在日本發現獅子銅像的剪報,及近年的銀行業務廣告和銀行卡等。

導賞期間,華倫仕深入淺出講解銀行早期的大班制度,分享銀行員工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苦難經歷,滙豐業務在戰後如何由貿易融資擴展零售業務。「我愈了解館藏,愈對個人故事感到共鳴。縱觀本行歷史,你會看到一些很堅定的人物。想到他們經歷過的事情,捱過什麼苦,然後長年累月留在銀行,令人非常欽佩。」

+2

華倫仕想起的是摩士爵士(Arthur Morse)。香港淪陷後,滙豐大班祁禮賓病死於赤柱監獄,摩士臨危受命,在戰時經營滙豐,親自寫信安慰被囚戰俘營的銀行員工的妻子,重光後亦積極扶助戰後經濟。一九五三年,摩士卸任時,獲過千滙豐員工和市民夾道歡送,更坐上轎車由下屬拖到皇后碼頭。「這不是今日期待看到的事情,反映他對香港的重要性。」

「事實上,我們的歷史若缺少這些人物,本行不會有今日的地位。」華倫仕認為,把這些銀行故事告訴新同事,能夠使他們體認到自己是機構悠長歷程的一員,傳達故事中的堅毅精神和對同事的關懷。「如果你沒有館藏可以展示,這很難傳達得到。這就是機構檔案的價值。」

而當滙豐的機構歷史見證在地生活的變化,也是城市的集體回憶一部分。「香港人也知道的,他們很懷舊。有時有公眾到訪時,見到錢箱會記得他們小時候也有一個,也會有嫲嫲的那本存摺。」對於年輕一代,滙豐亦有「歷史檔案大使計劃」,請有興趣的銀行同事與中學生一起在展覽館進行工作坊,培養員工歸屬感亦增廣學生見聞。去年年中,華倫仕團隊推出360°虛擬導覽,公眾透過滙豐網站就可以參觀展覽館。「我們實際上在疫情前已在籌備,然後發現這成為了疫情期間繼續展示我們歷史的一個理想途徑。」

摩士卸任時,獲過千滙豐員工和市民夾道歡送。(大圖見 滙豐網站)
摩士卸任時,獲過千滙豐員工和市民夾道歡送。(大圖見 滙豐網站

商業機構參考楷模

在展覽館旁邊的檔案庫房本來閒人勿進,內裏嚴禁攝影,但華倫仕容我們進去看看。

「這裏室內氣候受控,亦都防火。」驗證過指紋,他把庫房的門推開,門後是一排排檔案櫃,櫃裏存放着部分滙豐最重要歷史資料,包括其一八六五年第一本帳簿、留存至今最早期只有四版的年報等。這些文物能獲妥善保存,是對其所承載的歷史的一份尊重。

滙豐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發展歷史檔案部,是保存企業歷史和機構檔案的先驅,近年更積極將檔案數碼化,其他香港企業在系統保存檔案方面相對起步較慢,不少正設立檔案部的香港公司以及修讀檔案學的學生都視滙豐為典範。「我們很欣慰看到近幾年多了公司來向我們請求建藏之道。縱使(設檔案庫)在香港變得愈來愈盛行,但相對而言是新領域。」華倫仕自信說道,「很高興,我們可以對他人有正面影響,與之分享專業知識和最佳的實踐方法。」

現時的香港滙豐總行大廈屬第四代建築,由Norman Foster設計,外貌深深印刻香港人心中。
現時的香港滙豐總行大廈屬第四代建築,由Norman Foster設計,外貌深深印刻香港人心中。

滙豐環球香港歷史檔案部展覽館 「3 6 0 °虛擬導覽」

網址:history.hsbc.com/virtual-tours/virtual-tour-hk

譚志榮,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歷史碎片 隱密發聲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