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教.養手記
熱門文章
教.養手記
羅乃萱/趙榮德/楊永明/葉妙妍/洪細君/廖寶兒
ADVERTISEMENT

羅乃萱專欄:功課的「質」與「量」

13.12.2018

這陣子,聽到不少家長跟我抱怨說,每天下班回家的苦差,就是「陪孩子做功課」。

「每天六七樣不等,有時坐到三更半夜,什麼親子時間都沒有!」「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歡做功課,草草了事!怎行?」

那如果沒有功課呢?

「那又不行,孩子怎知道自己學懂了什麼?」

別以為家長不知道功課的好處,咱們只是對功課的「量」跟「質」質疑。「量」就是能「減少」。每天該有幾樣功課?用多少個小時完成?或所有功課在學校老師督導下完成,回家就可以輕鬆一點,多一點親子時間?學習與做功課的進度因人而異,用「時限」來規定就得看家長如何「計時」,怎算「超時」,還不如好好思量怎利用那段「有餘」的親子時間,讓孩子自由去玩,還是帶他去涉獵不同領域,誘發他對不同課題的學習興趣?至於「質」則是一個更難解決的問題,到底是讓抄寫背默死記的功課減少些,增加多些讓學生可以自主發掘探索的課題?但如果他辭彙也懂得不多,基本功也不好的話,又怎能將自主探索的領域融匯貫通表達?

記得讀過保育英雄珍古德的童年故事,說她某天逃學跑去看母雞生蛋,被媽媽發現後非但沒有罵她還追問珍學會了什麼,更鼓勵她與人分享。怎知道珍只愛動物不愛讀書,所以辭彙有限,珍媽就藉此機會激勵女兒好好唸書,才能把所熱愛的事物與人分享。這個故事我一直銘記於心,也藉此鼓勵父母明白孩子有熱愛是好的,但也要學會基本語文思考表達的能力才行。

還有的就是,做功課的態度。如何在一字不錯(甚至工整不寫出界)與隨便隨心完成之間取得平衡?認識一些家長,對孩子的功課全面督促,不容絲毫錯漏,默書拿了95分仍覺不夠,要孩子做足100分,讓孩子備受壓力。

功課,沒人愛做,但又非做不可。我們都知道透過功課,可以衡量孩子是否學會課堂所講,甚至延伸學習,或者約束一下人慵懶的本性,也教導孩子學會負責。在討論功課的質與量背後,更大的課題是,如何鍛鍊孩子自動自覺.學習獨立負責,這才能令孩子ㄧ生受用呢!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