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之所以可以一直這麼舊,是因為它總是願意接納新!」京都獨特的韻味歷久常新,慕名而來的包括一對台灣朋友,她們不惜工本翻新荒廢已久的百年老町家,改建為設計旅舍「大雲Casa OGUMO」,最近正式開業。以「雲」為名,寓意像雲彩般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亦象徵承載夢想的住宿空間。老房子得以重現生機,浪漫背後其實是一場「搶救老屋大作戰」。
植根心中的京都印象
旅舍老闆娘阿娟和Diana是大學同學,她們成長於日本流行文化的全盛時期,對於日本的好奇和興趣,從大眾娛樂開始延伸至文學、藝術、生活美學等各方面,自然對文化氣氛濃厚的京都情有獨鍾。
她們畢業後也常結伴旅行,而京都則是她們最常同遊之地。旅途中有一個令Diana念念不忘的瞬間:「老奶奶泡完錢湯後,騎着腳踏車,在歸途的時髦咖啡店吃一枝抹茶霜淇淋,一邊品嘗,一邊瞇起眼睛,舒服地望向白川畔的柳樹。」集傳統、優雅、恬靜、閒適於一身的京都,就這樣教二人深深迷戀。
負責改建工程的台灣建築師方尹萍同樣鍾情日本文化,她畢業於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建築設計系,期間專研日本傳統庭園與茶屋,也曾出版關於日式老屋的空間形態與文化研究的書籍。「如果可以在京都,一起擁有一幢有庭院的老町家,是不是也很美妙?」Diana回想來,坦言沒想過當初的忽發奇想,竟有落實的機會。
2016年的夏天,她們在京都友人的介紹下,與這座老房子結緣。它所在的一条通與千本通交叉口,是古京都商業興隆的西陣舊街區老街,附近有傳統的商店街、古書店、餐廳等,巷弄裏依稀可見歲月的痕迹。這座町屋是京都常見的民家住宅形態之一,因為窄長的空間結構而被稱為「鰻魚的寢床」。當她們得知町家還保留着挑高火袋、百年老灶,更有一座大於一般町家的庭園時,都興奮不已;然而,直到親臨現場,才知道房子日久失修,已儼如廢墟。
廢墟重生 豁然開朗
從牆上被用作壁紙的昭和三年(1928年)報紙估算,其屋齡至少有九十年。「當時的屋子,已經閒置五年,破敗、頹圮,厚厚的灰塵、毀壞的塌塌米,一院落的荒煙蔓草、不忍多看的衞浴空間、搖搖欲墜的露台……不由得讓我們開始懷疑,這屋子真的有救嗎?」房子殘破程度令她們震驚,衞浴區域的空間已經完全損毀,庭園的緣側屋頂塌陷,建築外牆也腐舊不堪,幾支建築木結構的底端也有損毀的痕迹。
「曾經很着迷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認為所謂的京都風,就是晦暗、蕭瑟、帶着禪宗意境,就如同不帶葉的枯山水,素樸中見真美。但是在開始規劃旅宿空間時,認真回頭思索自己曾有過的旅宿經驗,究竟什麼樣的環境,是最能夠讓自己放鬆、獲得全然的舒適感受?」Diana表示,簡潔、明亮、溫暖、舒適,才是她們得出的結論。令老屋從陰影中脫胎換骨的大作戰,比她們想像中還漫長、艱辛,更何況要保留原有建築特色和風貌,「最難決定的是,哪些該保留和哪些該拆除的一些曖昧不明的老物們。」建築師方尹萍說。
經過數十場設計會議討論,團隊決定以保留老屋原有結構為原則,改建包括一玄關、一洋室、一廚房、一餐廳、一客廳、兩套廁所、一套浴室、兩套和室、一處緣側、一處庭園。從廚房延伸至屋頂的「火袋」,乃作通風之用,是典型的町家建築結構。雖不再燒柴煮飯,但仍決定維持挑高的火袋,而不用來增加二樓面面積。
廚房裏的老灶已無法再燒柴,水井也不會再用來取水,但依然得以保留,作為歷史的見證,和現代化的不鏽鋼水槽及電磁爐共處一室,卻也相映成趣。
人性化改造
為了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除了必須盤腿而坐的塌塌米起居室,她們把原來的「居間」(燒炭煮水的空間)改成北歐風的西式用餐空間。客房方面,她們把其中一間塌塌米的睡房改為有牀的西式洋房,以方便年長或行動不便的客人。兩間和室的牆上,掛上了台灣織品藝術家賴紀憬,以「雲」為意象製作的編織掛軸,從細節中加入台灣的情懷。
改造難度最高的,要數衞浴設施,可謂絞盡腦汁,才能重新規劃兩套獨立廁所、兩個洗臉台及一套浴室。按照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浴室採用沖澡與浴缸分離的模式,花灑之處還設有天窗,在日間引入自然光及戶外美景。
京都近年的旅遊業持續興隆,各式商務型旅館也相繼開業,這間町家旅舍雖由台灣人主理,卻致力保留京都傳統的建築特色,讓京都的生活美學不至失傳,還得以與時並進。她們希望「大雲」能讓旅客暫時放下忙碌緊張的生活節奏,或躺在塌塌米上發呆放空,或享受庭園景緻、或買當地食材隨意烹煮,然後在附近街道散步閒逛,在旅途中體會日常生活、感受異地文化。
<!–大雲Casa OGUMO
地址:京都市上京區伊勢殿構町270–>
地址:京都市上京區伊勢殿構町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