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裡,生離死別成了必修課。人們因各種原因痛失摯愛,或天各一方,或天人永隔,或相隔鐵窗內外,甚或哀悼素未謀面者之逝。無論是怎樣的分離,都得直面告別的悲傷和不安。或許,在那天來臨之前,我們都該預先想像失去的可能,誠實地,好好地思索:「如果有一天,某某突然離開了我⋯⋯」
母親離開自己以後
這個問題,插畫家哈莉早就想過。母親離開後,生日怎樣過得快樂?看到美麗風景,該跟誰去分享?誰來教她面對步入婚姻和照顧孩子的恐懼?誰能包容和原諒自己不堪的一切?一個失眠夜,她決定不再逃避,幻想失去母親蘇西的痛楚,想像把她帶到世上的人離開以後,自己該如何獨行。隔天早上,她哭著醒來,拜託母親寫一本人生指南,教導自己度過沒有母親陪伴的日子,再配上自己柔和的插畫,合力完成繪本《我離開之後》。
從離開的第一天,翻到第二萬天,感覺一如天下所有至親的囉嗦絮語。在失去的頭幾天,蘇西叫哈莉遠離電話(因大量親戚會打來慰問確認死訊),切一大堆讓她流淚的洋蔥(但煮完佳餚會覺得值得),將房子打掃得井然有序,仿若遠離生活的無常(這樣才能在關鍵時刻找到襪子),又附上食譜,教她做出令人懷念的味道。過後的日子,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她開始教導女兒好好對待自己,對待重要的人和事,如朋友、伴侶、孩子、工作、社會,去延續生命和愛。最後,當女兒也踏入垂暮之年,她述說如何面對身體的痛苦和死亡。
悟死才能共生
由母親離世,說到女兒離開。這不只是關於死亡的繪本,更表達了生命的奇妙。母親蘇西的文字帶點幽默,女兒的插畫和諧溫暖,讓讀者以放鬆的心情,面對嚴肅的話題。兩母女生前一起談死,這個動人的合作,圖文並茂地讓人從悲傷中調適,慢慢了解死亡與活着的意義,明白只有悟死,才能共生。
以下節錄幾個指南。
第六天,好好吃頓飯:「你現在需要一個好朋友,就算要立刻搭飛機來看你也在所不惜的那種,告訴她你需要什麼,請她聽你說話,陪你一起哭,天南地北地聊,或是就這樣靜靜坐著⋯⋯你沒必要獨自經歷這一切,現在不要,未來也不要。」
第七十六天,呼吸:「喪親之痛會突然將你的思緒拉回某個時間地點,讓你想起某張臉,或者猛然將你推向悲傷又孤獨的未來。找一塊草地,跪在上頭,仔細地看。那些小蟲,彩色的線條,糾纏在一起的小草,那些都是真實的。閉上眼睛,呼吸泥土的氣息。如果你夠幸運,還能順利躲過那些灑水器。」
第二百三十一天,慶祝你的生日:「我覺得很抱歉,自己只能躺在墳墓裡,不能進廚房幫你做一個糖霜蛋糕,不能給你一個擁抱,我只能想像你現在的心情。這個生日對你來說一定很不好過,但你別忘了,死掉的是我,而你還活著。在這一天,你為我感到遺憾就夠了,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很可悲。」
第八百五十天,跟我聊聊天:「當你看到某些東西或某些事情時,你會想:『媽一定會喜歡。』也許你會在某個美麗的沙灘上散步,然後突然想起我多麼喜歡我們在海邊的那次旅行。或是你會換一個很棒的工作,或是遇到一個很棒的人,然後難過地想着你無法再跟我說這些事了。其實你可以的。」
第三千天,該是時候和你的孩子聊聊死亡⋯⋯
第三千五百天,做一件好事:「這個世界或許讓你失望。戰爭、歧視、偏見、仇恨與貪婪,讓你心痛又震驚。你想找出一個能一次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但很可惜,這種東西並不存在。用心為這世界做一件好事,就能讓這社會少一些負能量。無論是多麼小的一件好事,都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繪本像兩母女之間的私密日記,卻很容易勾起外人的共鳴。一頁一頁地翻閱,看日子一日一日地流逝,就像告訴我們,在失去的背後,就是不斷在學會適應和接受。在至愛離開之後,想念和悲傷會成為日常。我們可以一直想念,可以偶爾悲傷,而共同回憶、人生睿智終將留在血脈,與人共生,帶領我們繼續前行。
《我離開之後》
(WHAT TO DO WHEN I’M GONE)
作者: 蘇西.霍普金斯 (Suzy Hopkins)
繪者: 哈莉.貝特曼(Hallie Bateman)
出版社:三采文化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