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路霸(三):街道屬誰?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誰是路霸(三):街道屬誰?

「在華人社會裏面,街道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一個買賣的地方,更是一個社區消息互通的地方。」鄒崇銘說。
街道屬於市民,多樣性及混合功能是城市的特徵,人煙稠密的街道,反而有利公共安全的維持。
街道屬於市民,多樣性及混合功能是城市的特徵,人煙稠密的街道,反而有利公共安全的維持。

政府府自2014年就阻街修例上的諮詢,例如曾收獲的意見書中,不少認為當局應趁機會一併處理與街道管理相關的問題,包括非店舖的物品,如企業推銷易拉架和宣傳攤檔、地面包裝貨物、雜亂無章的街道建設等,都是普遍期望可改善的常見街道阻塞問題。不過,政府當局在立法會上回應,認為問題分屬不同執法部門的職責範疇,可根據相關條例採取執法行動。

同樣是阻街,另一些「障礙物」卻似乎被默許在擺陣叫囂。一個個巨型混凝石屎花槽、隨時需要迴避的修路工程、甚或一道道攔住了公眾休憩公園的門閘……這些看似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城市風景,令人不禁問,公共空間的管制標準為何?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梁志遠表示,空間是權力的象徵,常對低層行使權力,施行管制;同時放生符合掌權者的利益的「路霸」。專任小販成為主要阻街的打擊對象,彰顯了街道空間存在階級之分。

說起來,街道的使用,在「有幾阻」、「點才算阻」的矛盾,大家或忘了去問,究竟街道屬誰?

源於殖民地年代的管理主義(managerialism),以「衞生」和「市容」作為理據,控制人們如何使用街道,街道應「什麼都沒有」,才不會「阻礙」(政府認可的)工商活動。及至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浪潮捲至,政府採用新的管治策略,以各種方式為城市吸引來自境內或境外的流動資金。這項策略的其中特點,是城市街道的主要功能,不再是生產、工作和生活;而是作為吸引本地或外地投資的磁石, 包括建大型商場、體育館、文化設施、博物館、會議中心和摩天大廈。

當香港由發展中城市一躍而成「企業式城市」,我們對市容的想像就是秩序、明亮和先進,代表着髒亂和落後的街頭活動,則要「嚴厲取締」。街道在公共和私人之界線彷彿是二元對立,偏隅街頭一角屬「偷來的空間」,若不符官方要求,會給勒令搬遷,不可霸佔官地。

然而,根據英國著名建築師亨特(Bernard Hunt),街道路才是最大的公共空間。「2000年以後英國城市研究提出『都市復興』(urban renaissance),特別是在一些因去工業化而導致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人口減少、建築破落的老城市,開始鼓勵小販進駐為市中心帶來生氣;一些城市亦意識到當土地用途過分單一,如商業區夜晚無人,純住宅區日間冷清,一些區域在每天指定時段了無生氣,也慢慢接受發展晚間經濟(night time economies)。」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導師鄒崇銘說。

「在華人社會裏面,街道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一個買賣的地方,更是一個社區消息互通的地方。」鄒崇銘說。
「在華人社會裏面,街道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一個買賣的地方,更是一個社區消息互通的地方。」鄒崇銘說。
鄒崇銘表示,道路作為公共空間,其營造構成該以人為本,地域營造是一種城市建設的藝術,譬如街區要小、路網要密和混合功能。
鄒崇銘表示,道路作為公共空間,其營造構成該以人為本,地域營造是一種城市建設的藝術,譬如街區要小、路網要密和混合功能。

他舉出學者Jennifer Robinson提出「尋常城市」(ordinary cities)的概念,目的就是要打破以「現代」都市作為城市發展藍本的單元:是否一定所有城市都要爭相吸引跨國資本才叫夠威?Robinson提醒當決策者留意到個別城市生活的多樣性,就應避免未審先判地論斷非正式經濟一定會對自己的城市不利。

街道屬於市民,多樣性及混合功能是偉大城市的特徵,人煙稠密的街道,反而有利公共安全的維持。其實,街道要管理得井井有條,暢通無阻,固然困難;但要令人流連忘返,產生互動,讓享用街道的每一個持份者能延續其交往、互助的角色,在城市建設已經相當發達的香港,是一個值得我們思索的課題。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導師鄒崇銘表示,殖民地年代的管理主義(managerialism)令區議員和政府甚至普遍中產,均認為公共空間理應「什麼都沒有」。他稱這是一種都市規劃上的「潔癖」。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導師鄒崇銘表示,殖民地年代的管理主義(managerialism)令區議員和政府甚至普遍中產,均認為公共空間理應「什麼都沒有」。他稱這是一種都市規劃上的「潔癖」。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