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第一章,李小龍寫到對功夫的看法。他認為功夫的特別之處,在其簡單質樸。
「最簡單的方法往往是最正確的方法,功夫並不見得特別。愈接近真功夫之道,表達就愈精煉。」而這種精煉,是「要去除裝飾,簡簡單單就好。正如雕刻塑像的時候,雕塑者不能在塑像上增磚添瓦,而是一開始就把非本質的東西鑿掉了(即減法),這樣本質才可以毫無阻礙地再現。功夫只要一雙手示需要那些花哨艷麗的手套,它們只會阻礙手的正常運作。」所以李小龍的截拳道是一種簡約美學。
既然是簡約美學,李小龍本身具有劃時代的傳奇性,因此在過去四十多年,一直在受市場影響甚深的當代藝壇中,李小龍是作為一個繆思而存在。雖然這些不同媒介的創作,往往充斥着太多複雜的愛欲,如過於沉迷於李小龍這神話本身,或電影中展示的造型或一兩道招式的外相,更多是將李小龍視作一個個符號,利用李小龍電影一系列抱着那種歇斯底里民族主義、角色塑造可說粗疏的角色,用他來展示作者心裏的瘋狂或不傷脾胃的譏諷;或最簡單地,純粹追求一種陳腔濫調、極為陽剛性的「酷」。
自從步入了數碼年代,各種能繪出虛擬世界那種純潔淨無菌美學標準的繪圖軟件,正好將李小龍武術精神充滿生命熱情的簡約美學,消化成一種怡人的小風景,裝飾各位小龍迷的電腦熒幕以至小蝸居。
冷靜的魅力Stanley Chow
生於英國曼徹斯特,Stanley Chow(鄒志權)可說是數碼世代的世界級插畫家。他的名人人像插圖常見於音樂、電視、電影和體育等不同媒介,2015年Stanley為《The New York Time Magazine》封面用的金屬氣球畫了一個Donald Trump頭像,馬上成為話題。Stanley說他的人像插畫風格靈感來自自己小時收藏的意大利帕尼尼足球球星貼紙。除了人像插畫,Stanley同時亦替曼城以至無數國際品牌創作,像國際著名的Saatchi & Saatchi(盛世廣告)、麥當勞、WWE(美國職業摔角)、聚焦於新興科技如何影響文化、經濟和政治的雜誌《Wired》,亦不時為《紐約客》畫插畫等;而他替The White Stripes的唱片Icky Thump創作插圖,和設計了一個USB限量版記憶體,這個設計被當年的格林美音樂獎提名「最佳包裝/特別限量包裝」獎項。
Stanley在插畫、設計、雜誌、廣告界忙得不可開交,是因為他以向量圖形(vector)創作,所以無論題材是人或物,風格均簡約硬朗,當中的人像一邊帶有極強裝飾性,但Stanley對情緒的刻劃又能細緻呈現主人翁的性格,因此甚有數碼年代浮世繪風味,因此Stanley已被視為當代英國華裔藝術家的代表,並在曼徹斯特的曼徹斯特北角(N4)的中國當代藝術中心(CFCCA)舉行過兩次展覽。第一次是2014年的”The Takeaway”(外賣店)個人回顧展。在閉展當日,那批標誌着Stanley 20年創作生涯的展品,盡數被觀眾從牆上取下,然後按「外賣價」付款後拿回家。今年他再應邀參加該中心的成立三十周年展,Stanley以他在曼城長大的中國人社區為題材,這個名為《InStangram》的展覽會直至12月31日。
作為一個生於曼徹斯特的香港移民後裔,Stanley說打從他有記憶開始,李小龍已是他生命一部分,因為他有一個顯然是李小龍迷的父親,所以李小龍電影可說是伴他長大的。
「我父親雖然一點功夫也不懂,但他卻有一對雙截棍──我雖然從出生便住在英國,但李小龍(的影響力和魅力)是跨種族的,無論是什麼人都會愛上他,有他這樣一個受西方人敬重的華人模範,對成長於英國社區的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他是唯一一個(有這樣影響力的人)。」因此Stanley將自己對李小龍的記憶畫成了兩張作品,一張是李小龍頭像,另一是一卷《龍爭虎鬥》的VHS錄影帶。
「這個李小龍我想表達的是他的冷靜。縱使他已負傷,從他面上的血痕知道他已經負傷,但他冷靜依舊,可見惡鬥未能搗動他內心的平靜──我相信他是現代其中一個最偉大和推廣武術最力的武術大師,同時他也是一個哲學家,只是他太年輕便離世。」Stanley的李小龍,畫的就是李小龍說的「無心」狀態。他將李小龍的眼眸畫成全黑是點睛處,顯示主人翁的沉着和智慧,而背景用上跟膚色同色系的棕黃,帶出平靜和諧又不失熱情的情感,在陽剛之外賦予一絲柔性,是一張簡潔而道出李小龍武術哲學的出色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