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衍生日台泰警世三部曲 伍嘉良:從來都要有國際視野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十年》衍生日台泰警世三部曲 伍嘉良:從來都要有國際視野

有觀眾在電影節期間提問《十年》會否有歐洲版,伍嘉良表示波蘭有電影學院教授有興趣,團隊仍在觀望。

由五條短片組成的《十年》,佳績包括榮登第35屆金像獎最佳電影寶座,以及得到《環球時報》社評「加持」,點名批評它「宣揚絕望」,推高港人入場意欲。《十年》更一度成為中國網絡敏感詞,但你愈禁,我愈紅。

事隔三年,《十年》仍有餘溫,想像種子散播至日本、台灣及泰國,三地導演思考十載光景並寫下故事,由香港監製成立的「十年電影工作室」資助開拍。三部國際版《十年》在香港亞洲電影節首度登場,並陸續公映。灰調、童話、科幻、瘋狂、MV式的短片,反映當下,又預示未來。

(上至下) 香港《自焚者》 日本《無色的空氣》 台灣《路半》 泰國 《Planetarium》
(上至下)
香港《自焚者》
日本《無色的空氣》
台灣《路半》
泰國 《Planetarium》

「《十年》國際版在港上映,你覺得《環球時報》會再講嗎?」我問伍嘉良。他笑着秒回:「不要搞我們啦好不好,人家批判自己政府咋。他們再講就是加持了,多謝佢囉﹗」伍是三部電影的出品人,也是《十年》香港版最後一個故事《本地蛋》的導演。

「千祈唔好慣!」是廖啟智在《本地蛋》的一句對白。香港人數年間習慣DQ,習慣基建硬上馬,習慣異見者入獄。回首當初,他說創作劇本時政府尚會怕輿論壓力。「現在鮮明地倒退,而香港人太乖,被壓就只是聯署及譴責。《十年》是黠問香港能否有改變?這仍是問題,未有答案。」

他怕預言成真,可惜的是現實較劇情離譜萬倍。「記得上映不久就發生銅鑼灣書店事件,有人說不就是《本地蛋》那個秘密書室嗎?我那時回應『我沒講中,現實荒謬好多』。」奧斯卡編劇都寫不出的劇本,在香港真實地上演,甚至重演。

有觀眾在電影節期間提問《十年》會否有歐洲版,伍嘉良表示波蘭有電影學院教授有興趣,團隊仍在觀望。
有觀眾在電影節期間提問《十年》會否有歐洲版,伍嘉良表示波蘭有電影學院教授有興趣,團隊仍在觀望。
伍嘉良執導的《本地蛋》講述雜貨店店主因強調蛋是「本地」產而被告發,成為批鬥目標。
伍嘉良執導的《本地蛋》講述雜貨店店主因強調蛋是「本地」產而被告發,成為批鬥目標。

是枝裕和奇蹟參與

有人以為他們向北無望,所以向世界出發。「香港人本來就要有國際視野吧!」把本土與國際二元對立的影壇大哥持續擁抱動作片,但觀眾一早走前。《十年》兩年前在大阪電影節放映,一位日本伯伯說電影引發他思考自己國家的未來。他經歷二次大戰,不欲再打仗,但日本似乎蠢蠢欲動。「我那時聽到很入心。覺得有其他國家版本延續《十年》的精神就好了,但我們沒人脈,不敢想像。」及後電影參加意大利烏甸尼斯遠東電影節,日本監製高松美由紀看罷電影主動邀請合作,促成日本版,後來更說服殿堂級大導是枝裕和加盟,香港團隊興奮得尖叫。「他是偶像,簡直係奇蹟!」

一石激起千重浪,有了日本版,台灣版也很快成事。「他們一看就清楚計劃理念,一拍即合。」伍嘉良與香港團隊成員接見多位導演,特意選擇現在的組合,有原住民、第二代移民、馬來西亞華僑等,顯示台灣的多元。

台去政治化 泰暗諷獨裁

《十年》富政治意味,他說台灣曾有導演提問,故事是否一定要講台中關係。「香港版其實沒前設,只是碰巧大家都談政治。有觀眾期待台灣版有強烈的政治批判,看罷有點失望。我認為正正由於台灣的爭拗高峰已過,年輕人轉移關心落地的生活,我們沒給創作人設框架。」

泰國版與港版有如兩生花,同樣對準政權。「泰國的狀況,我們更難想像。監製兼導演Aditya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他極之擁抱香港版精神,更為我們找來宇宙級導演Apichatpong。」其餘兩地版本他都有參與揀選導演或給予意見,泰國版他完全相信Aditya的選擇。他笑說:「我們連泰國都沒去,只用電話溝通。四位導演配搭好有趣,有一條短片更有荷李活CG質素。」

《十年》寫於壞時代,映於好時機。事隔三年,我問如果《十年》當初從無攝製,2018年是否都不會出現?他思考了一會,答:「係。幾年過後,心境的確不同。這一刻要拍一定不會是那個模樣的《十年》。」他現在更關懷社區變遷等事,認為把力量深化至生活層面,才是重點。

(部分圖片由電影公司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