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頭,很多人聽到「正向」就皺眉頭。總覺得是盲目樂觀,不夠貼地,不切實際。有些甚至覺得對孩子只有鼓勵沒有管教,甚至尊重過頭,到頭來父母還有什麼角色可言……
但這是否正向教養的原意?為求找到答案,買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一書,從而得知其觀念是根據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跟他學生魯道夫.德瑞克斯三位的研究發展而成。整套理念與傳統管教方式最大的不同是:不期待孩子乖乖聽話,不用懲罰讓孩子就範,而是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與定下規範的過程。換句話說,是一種雙向的親子溝通教養,並非父母「一言堂」的決定。
「那怎麼行?難道每件事都要跟孩子商量才決定嗎?」把這概念向友人提起,即觸及底線:誰該「話事」。我帶着平常心來閱讀,倒覺得當中提及的正向教養八個基石,很值得我們反思,以下是讀後的迴響:
1. 相互尊重:父母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尊重他,也要尊重孩子的需要,特別是私隱。
2. 理解行為背後的信念:總覺得,每個孩子的所謂「壞行為」背後,多隱藏着他無法表達的渴求。如弟弟出生後,姊姊的脾氣變得很壞因為她仍在學習適應弟弟的出現,是搶奪了父母對她的愛。
3. 有效的溝通:父母多愛說少聽,若能多專注聆聽,自然會聽到孩子的心聲。
4. 了解孩子的世界:愈來愈覺得這是個跟我們截然不同的世界,不能用我們那套放在孩子身上,要多理解電子媒體,明白多些現代心理(特別是特殊學習需要)才能對孩子的需要作更有效的回應。
5. 教導性管教:其實正向教養並非任憑孩子胡來,而是有指引教導的,特別是教導孩子學科以外的生活社教技能,就是教孩子怎做人。多貼地!
6. 專注於解決問題:明知道懲罰責罵只奏一時之效(甚至無效),還不如將每一趟失敗視作一個解決問題的機會。更何況至今仍相信:失敗乃成功之母。
7. 鼓勵:這是我最愛的板斧,告訴孩子他的強項在哪,加以鞭策鼓勵,比句句正中要害有效多了。
8. 孩子感覺好,會做得更好:完全同意,心情好了,學習能力當然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