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街藝術村被消失十三年後,油街實現在2013年正式成立。油街實現位處皇家遊艇會之舊會址,與往日的油街藝術村所在之處不同,但「油街」所象徵的意義,讓人無法不將兩者連結起來。不過,並非所有人也有如此想法。記者就著油街的轉變,向油街實現的官方代表,以及最近在油街實現策劃展覽的藝術家與策展人鄭得恩查問,他們亦有不同的回應。
官方的回應
記者在油街的上篇《被消失的油街藝術村(上)》(link: https://goo.gl/VJbwZR)訪問了曾進駐昔日油街藝術村的藝術家杜煥,他亦表達了對油街變化的觀察,以及對本地藝術空間的批評。記者訪問杜煥後,亦希望能了解油街實現官方代表的觀點,遂聯絡訪問。油街實現本亦答應了接受電話訪問,惟油街的上篇刊出後,記者被告之訪問改為油街實現所隸屬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的官方回應。記者將原定的訪問問題傳給署方,獲得的是整篇的回答,再三查詢下亦未能與油街實現的官方代表直接對話。
以下是康文署的全文回應:
「油街實現原為皇家遊艇會之舊會址,是一所二級歷史建築,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藝術推廣辦事處管理。油街實現自2013年開放成為視覺藝術交流的新平台,一直以培育本地年輕藝術人才及推廣社群藝術為目標,抱著搭建藝術橋樑、煥發創作熱情為使命,舉辦多元化的活動鼓勵公眾參與藝術創作,以藝術連結社群。
我們透過策展人、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等的藝術協作計劃與不同界別的持份者溝通,促進社群間的相互交流。油街實現自開放以來所舉辦的活動受到市民和業界的欣賞,亦獲得不少國際獎項認同,於2016年亦在民間機構「拓展公共空間」所舉辦的活動中,獲公眾投選為「2016年最正公共空間」。
作為公營的藝術空間,油街實現旨在服務市民大眾,為社群提供嶄新的藝術及文化體驗。我們向來尊重藝術創作自由,透過委約獨立策展人,為年輕藝術工作者提供更多元的創作及展覽機會,藉以推動本地藝術發展。我們期望透過各種協作發掘更多藝術創作的可能性,為社群帶來各式各樣的藝術體驗,並擴闊本地的藝術觀眾群,讓藝術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
油街的傳承
記者縱然未能直接訪問官方代表,但亦訪問了其中一位在油街實現策劃展覽的藝術家鄭得恩(Enoch),嘗試了解油街的現狀。獲得本年度藝發局藝術新秀獎媒體藝術界別的Enoch,去年曾在油街實現策劃《我與你同在》展覽,最近亦再度策劃《火花!幾時再見》展覽。與油街的兩度合作,他亦直言較想像中少一些官僚的枝節,「因為油街屬於官方場地,不過合作的過程所給予的自由度亦很大。」
Enoch曾任職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的項目管理,曾進行有關「拯救油街」的相關研究,因此亦了解油街藝術村的歷史。其時尚未正式成立的油街實現亦曾向他們收集意見。Enoch直言,「油街實現」與「油街藝術村」的關係,亦是當時他們所關注之一。
「不過,油街藝術村在政府物料供應處,油街實現則是在皇家遊艇會,兩者是不同的,亦不應因地理位置成為包袱,而藝術生態亦在其間變化很大了。」他亦反問,油街藝術村的精神是偶發與多元,那油街實現又是否在做同樣的事情?「『油街實現』與從前的藝術村並非絕對的割裂,而是一種傳承。我們難以重返過去的歷史,油街藝術村不是一塊歷史紀念碑,我們應從中汲收歷史的一課,再思考如何發展。好像油街實現,提供了空間與機會予不同人嘗試策劃,我們都受惠其中,汲取養份。」
社區的連結
Enoch認為油街實現其中一獨特之處,是很多不同類別的觀眾,「有AIA返工的人,有外國人,也有早在這裡紮根很久的人。我欣賞這種不會將觀眾分類的做法。其實一個藝術空間不搞破壞已是很好了。」他分享道,一次展覽舉行其間,一位辦公室在附近的法國籍廣告導演碰巧經過,偶爾發現油街實現,最後更帶整個辦公室的員工前來參觀展覽,「至少這裡提供了一個聚腳點。」
他最後補充,油街實現仍有需要進步之處,例如需與藝術生態更加貼近,以至與藝術家及策展人更為拉近。
我們從Enoch的經驗與觀察了解到油街實現的一些現況發展,惟仍然遺憾無法直接與其官方代表訪問,了解更多箇中細節與考量。這大概也是回歸二十年藝術空間變化的其中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