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的風暴 何兆南個展《不可抗力》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平靜的風暴 何兆南個展《不可抗力》

26.09.2019
圖片由作者提供
何兆南在同一個展覽裏隱晦地道出大自然及人為造成的風暴,促使觀者去反思。

風暴,既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香港藝術家何兆南最新個展《不可抗力》,表面上講述去年颱風山竹過後香港的千瘡百孔,背後亦延伸至另一種人為的風暴,兩種風暴的受害者都是香港,究竟哪種風暴更可怕?

展覽名稱是《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指的是人們無可避免、不能克服的一種自然或社會現象,包括地震、颱風等,以此來命名一系列拍攝自颱風山竹過後倒塌的樹木,倒也十分恰切。展覽現場有多幅拍攝樹木的黑白菲林照片,有的聚焦在樹木斷裂的細節,有的則保留樹木背後城市的景觀,這種「不可抗力」衍生的雜亂風景,幾乎每次颱風過後,都會重複上演,成為我們的集體回憶,難道這就是藝術家按下快門的原因?

非也。何兆南上一次個展同樣在這個空間展出,那已是四年前的《早安晚安》,展出的是2014年雨傘運動拍攝的照片。雨傘過後,他無形中產生一種「社運後遺症」,覺得乏力,令創作之路有所停頓,同時在思考攝影以外的創作媒介。去年9月,山竹肆虐香港過後,周圍都是坍塌的樹木,面目全非的香港恍如陌生城市,突如其來的轉變令他覺得深刻,從而重燃起創作的動力,在天水圍、火炭、沙田等生活及工作的地方,拍攝那些被連根拔起的樹木,藉此表達對城市的哀傷想法。

何兆南在同一個展覽裏隱晦地道出大自然及人為造成的風暴,促使觀者去反思。
何兆南在同一個展覽裏隱晦地道出大自然及人為造成的風暴,促使觀者去反思。

看着展覽現場一幅幅巨型的黑白菲林照片,觀眾的確能感受到那種情緒,雖然它源自一場大自然風暴,然而其展現方式卻是平靜的,反而有種山雨欲來的感覺。展場中間放置了兩件木頭裝置作品,它們原本是生長在高速公路旁的白千層樹,卻因城市的發展被「人道毀滅」。如果說大自然的傷害在所難免,那麼人為的劫難又是否無可避免?藝術家似乎向觀眾拋出一個詰問,究竟還有什麼是不可抵抗的,大自然的無情能抵抗嗎?樹木的生命或人的自由又能被抵抗嗎?展覽現場其實有隱晦的線索。

這系列黑白樹木照片叫《樹的留白》,其中有一幅作品用水彩顏料畫上彩色小方格,名為《Untitled》。這種創作手法源自何兆南2013年的作品《平日常》,他以不同顏色的方格填滿被密集大樓遮蓋而僅餘的天空,隨機以十二種顏色塗畫方格。這幅《Untitled》的方格只有黃藍紅綠四種顏色,象徵着香港人不同的政治光譜,不期然令人聯想起最近的反修例風波。

展覽最後部分是拍攝反修例遊行的影片,這是一場人為引起的風波。
展覽最後部分是拍攝反修例遊行的影片,這是一場人為引起的風波。

籌備展覽時,「反送中」運動正如火如荼,身為藝術家固然不能置身事外,何兆南在多次示威活動中拍攝影片,以相對客觀的方法來呈現這次運動。當影片在三面牆身的陰暗空間重複播放時,觀眾很容易被那一堆不同顏色的「海綿彈」吸引,我們腦海中鬆軟有彈性的兒童玩具,在警方口中的海綿彈卻能造成瘀傷甚至嚴重傷害。在展覽現場,觀眾可以拿起這些「海綿彈」,扔往那白色的高牆,甚至是藝術家為展覽製作的透明防暴盾。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場人為的風暴,表面上它雖然沒有令香港滿目瘡痍,但它對這城造成的隱形傷害,卻要嚴重、可怕得多!

如果展覽一開始跟開宗明義道出這是兩場風暴,倒顯得直白,這樣循序漸進慢慢去發掘,從山竹過後的樹木表象,延伸至對城市與社會的觀感,反而更有驚喜。洞悉藝術家的想法後,再重新參觀展覽時,便會覺得展覽開頭的那幅《Untitled》感覺過於強烈,亦令人感到費解。這是展覽中最關鍵的一幅作品,它的出現其實是自然風暴到人為風波的過渡,最適合出現的位置應該是在播放影片空間的旁邊,這才更符合藝術家創作上的邏輯。

《不可抗力》

日期:即日至11月2日

時間:10am-6pm(星期二至六)

地址:黃竹坑道28號保濟工業大廈15樓Blindspot Gallery

作者簡介

顯影(photogstory.com),香港一個關注影像及攝影師故事的平台,採訪香港及國際攝影師之餘,也會從日常生活及歷史事件入手,重溫經典照片背後故事。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