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嶼山水口淨灘,看到圖中又長又破的膠袋,不禁想:真像披着白袍的索命幽靈,糾纏着死不放手,要奪紅樹的命。這樣令人戰慄的場面,在泥灘不難看到,放到世界各地也毫不稀奇。被纏上的,有時是紅樹、有時是海龜、有時是鯨豚海狗……
「像薄身即棄膠袋的一類垃圾,會令海洋生物窒息,所有地方都該盡快禁用或淘汰。無論在哪裡,都沒有任何站得住腳的理由繼續生產它們。」這句話不是環保團體說的,而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Achim Steiner二〇〇九的叫板。之後的十一年,是多少國度禁用、淘汰膠袋,奈何消耗棄置量更大。
我不認為膠袋萬惡,至少上世紀五十年代時並非如此。
白頭宮女話當年,瑞典工程師圖林看到購物紙袋氾濫,導致大量樹木被砍伐,不忍心,於是想到一條「絕世好橋」—如果有既輕且薄又能重複使用的替代品,不就更好?一九五九年,他成功製造出「背心袋」。
「他習慣把一個摺好的膠袋放進口袋。今日大家鼓吹自備購物袋,他在七、八十年代已經在做了……為什麼不?」圖林的兒子接受BBC新聞訪問說先父。
為什麼不重複使用?
這真是好問題,畢竟膠袋又輕又耐用又便宜,重用正好。但圖林當時大概想不到,膠袋的問題正正在於它太輕太耐用,也委實太便宜了。它的原料雖然來自經歷數億萬年形成的石油,但每個只花數分錢成本製作。根據人類經濟至上的邏輯,標價便宜就是不用珍惜,甚至可以即棄。所有,購物膠袋的使用時間平均只得十二分鐘。
膠袋的耐用,從此變成地球的咀咒。圖林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發明以垃圾姿態掛滿世界的不同角落,會嘆息嗎?
購物膠袋面世之初,要搶佔紙袋站得穩穩的地盤,開始時並非順風順水。譬如說,收銀員每每用口水沾濕指頭來打開膠袋,顧客看到會倒胃口;又譬如,膠袋不能像紙袋那樣直挺挺地站起來,要一直提着。
既然一下子沒法衝破消費者的心理關口,商人遂改變策略,向超級市場老闆動之以財:膠袋成本只及紙袋的三至四分之一,小數怕長計。金錢是最有效的遊說,一九八二年,美國兩大超市巨頭投向背心袋懷抱,其他超市很快便跟着一起轉向。
膠袋商人當然也知道,人人都用膠袋,而且一直重用,他們的口袋不會膨脹起來。於是,用完即棄成為新的推銷策略,膠袋災難的喪鐘亦自此響起。膠袋面世一個甲子後的今天,全球估計一年耗掉五兆個。
不用膠袋,「環保袋」是出路嗎?如果你用完又用、用完再用、用來用去都是那幾個、用到爛掉才終於丟棄……那麼,請安心使用手上的「環保袋」,無論它是紙袋、不織布袋,抑或布袋。但是假如把紙袋和不織布袋看成即棄品,信手掂來隨意丟棄,又或者當作快餐時裝(fast fashion)的配件,追求天天新款。那麼,你手上的「環保袋」其實非常反環保,甚至比膠袋更壞。
我們建議使用膠袋的原則:
能不用就不用;
用了就該重用;
無法用時要乾淨回收;
無法回收便要妥善棄置。
這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袋子,無論是膠袋、紙袋、不織布袋,抑或布袋。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