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部分客家人聚居於元朗八鄉一帶,那裏有大量龍眼樹、荔枝樹;每年臨近端午,村民會就地取材,用柴火煮食或製作灰水糭,包括住在元崗新村、家裏農場種了十二棵龍眼樹的群姐。
群姐是廣東肇慶的客家人,兒時每逢端午都會與家人一起上山燒柴,並在地上挖一個大洞作爐灶,製作柴灰包灰水糭;如今,她在庭院中擺放一個袓傳的瓦缸,當作那些年燒柴灰用的爐灶。她會先燃起龍眼樹掉下的枯葉作基底,待火勢猛烈,就把龍眼柴枝由粗至幼地扔進瓦缸內。有趣的是,每次燒出柴灰,群姐養了四隻狗都會朝爐灶奔,「它們最喜歡在灰中『方便』!」她笑說。只是客家人向來相信「豬來窮、狗來富、貓來帶麻布」,愛狗的她為免讓灰受污,總得把一大袋柴灰儲在遠離農場一段路的鐵皮倉庫裏。
對灰水的認真
傳統客家人對製作灰水糭的灰水非常講究,有些客家人更會在過濾灰水前用碌柚葉作淨化儀式,因為他們相信節慶食品需避免「邪氣」破壞。群姐的「古法濾灰水」採用袓輩留下來的隔器和棉紗,反複過濾三次後,方可用玻璃樽保存。她解釋,每次過濾時棉紗的層數和水流都會影響糭的味道,必須一滴滴地慢慢倒入隔器除去灰炭殘渣,用時間與耐心把烏黑的灰水昇華成金黃色。
為何包成長條型?
群姐的農場種植了各種果樹植物,其中包括用來包糭的麻竹葉。「包灰水糭的葉要選大塊一點」,群姐穿過比人還要高的麻竹,邊用圓彎剪刀剪着幾塊麻竹葉根說。除了包糭以外,較細的麻竹葉還可以煲消暑解渴的竹葉水。竹葉烚煮後,需淋上油以免糯米黏葉。群姐融合傳統客家糭有的圓柱型與枕頭方型,創意地包成長條型,「每隻糭用較少糯米製成,易熟透之餘,口感亦更有嚼勁!」她得意地說。
客家灰水糭的味道較一般大廠製作的鹼水糭清淡,但吃來質感更綿密,更有淡淡的柴火甘香。「要配上黃糖或蜂蜜才好吃,配白糖的話會帶酸。」,群姐熱心端上預先待涼的灰水糭說。她指出,配上蜂蜜是北方客家人吃甜糭的食法,清涼中透着蜂蜜的微甜,令我忍不住吃過一條又一條,吃罷沒半點膩滯的感覺。
臨近端午節,亦是客家人稱為的「五月節」。客家人好客的性格,煮東西的份量都偏多,群姐由一開始只包給家人,因分量過多後來送給街坊熟客,但她堅持灰水糭絕不外銷,只想把兒時回憶中的味道與有緣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