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航機上預先點了的印度式素菜餐。無論你坐的是頭等、商務還是經濟客艙,特別餐選擇都是一視同仁,任何乘客都有權選擇。現實世界的一般香港餐廳,卻還沒有客觀及主觀條件,可以做到這樣人道與前進。
某年,我隨香港藝團「進念.二十面體」參加臺北藝術節的演出。那次共演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劇目;其中一個的主題,跟一部龐大的佛教經典有密切關係。但下面要談的事,又不全然跟這個有關,只是事有湊巧。我們那趟被安排入住的酒店,大堂一側有個書店茶室,是由臺灣一佛教慈善團體營運的,賣佛教書籍精品和方便素食製品。其中有個叫「香積飯」的包裝免煮米飯產品,我見到了感興趣,便買了些帶回香港。其實,有這類產品推出市場,就算在臺灣這較為習慣尊重素食文化的社會,也不得不說除了是種技術上的進步和生活上的方便,卻同時也反映出茹素者日常飲食上的重重困難,常要自備即食素品,才能安心解決一日三餐的基本需要。
最近,因為某個原因,我奉行了一個多月的齋戒期,親身證實了主流社會對素食者,乃至一切基於不同原因而嚴守飲食戒律的小眾食客(特別是因為健康,或因為不同宗教信仰,如佛教、回教、印度教、猶太教等等),所表現出來的不認識、不體諒和不尊重。在香港,飲食業不但發展蓬勃,更依附財雄勢大的澳門,近年愈來愈積極於國際美食舞台上出風頭。然而,我們市面上絕大部份食肆,在菜譜設計上,彷佛全不當有素食者存在。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上,素食向來都普遍而且普及;釋道兩教出家人、在家人行守齋戒,老百姓每逢初一十五茹素功德,乃至貴為天子歲歲祭祀祈福,全都是中華文化根深蒂固的風俗民情。但實際上,走進一家平常香港食肆,絕大多數都不會找到素食菜單。問侍應,也只得到無奈提供青菜一碟白飯一碗的淒涼境況。而且更是愈窮愈見鬼;愈經濟便宜的餐廳,愈難見到有素食的選擇。我當然理解這箇中原因,跟商業世界的弱肉強食,令經營條件變得愈來愈困難不無關係。而這直接間接地使份屬非主流社會大眾的一羣,備受忽略的涼薄現實,究竟是文明進步的代價,還是人性尊嚴的倒退,委實是我們大家應該要去正視的議題。(下期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