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傷是人類共有的經驗,亦是每個人獨特的心靈歷程。當我們站遠一點,觀照哀傷,哀傷的本質是什麼?何以面對?
臨牀心理學家吳崇欣指出,人生難免面對「失去」,很可能失去寵物、專業、身份等,皆有可能伴隨或多或少的哀傷情緒。「悲傷」是一個人失去後的正常反應,而「依附」是悲傷的原因之一。如若所失去的是無可取代的,那種悲傷便是無法抑制的。因此對大部分人來說,失去親人的哀傷尤其刻骨銘心,可能影響深遠。
「哀傷可以看作是一種百感交集的綜合情緒」,她說,一般人的哀傷會隨時間而漸好,但對於複雜性哀傷來說,即使用盡辦法、經年累月之後也無法幫到自己,需要專業幫助。令人擔憂的是,複雜性哀傷很容易被人忽略,因其還未被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因此未被定義為病症。這類患者如同隱沒在人羣,獨自在茫茫大海中浮沉。
調查顯示,每十個喪親的人當中,就有一人患有複雜性哀傷;而喪失子女的則每十人當中佔三人,而暴力死亡的個案當中(如家人自殺)更高達一半患有複雜性哀傷。而且研究指出,超過八成經歷過複雜性哀傷的人在接受輔導前曾需求藥物治療。但是,並沒有任何藥物能夠幫助到。「這代表這些被複雜性哀傷所困擾的人,很可能被誤診及忽略。」
根據研究,被複雜性哀傷困擾的人會有一系列的症狀:(經過了最少六個月的時間後)經常感到情緒像一個大浪席捲一樣無法控制、極度掛念、感覺不能相信對方不在了,行屍走肉一樣生活;逃避不敢接近死者相關的環境和物件;對生活麻木無感覺,既沒有憂傷也沒有了快樂感,覺得生活了無意義,例如沒法再相信別人等等……「有時候普通傾談不易發現,要深入挖掘了解生活狀態,才能看出端倪。」
以她的經驗觀察,一些沒法解釋的痛症、藥物上癮、賭博等表象的背後,也可以與哀傷有關;創傷後壓力症、抑鬱症、焦慮症亦可能源於哀傷。如果隱藏的哀傷被忽略了,會走很多崎嶇路而得不到適切的治療。
「每個人的哀傷都是獨特的,沒有一個『正確的』療癒模式。」哀傷會帶來壓力有兩個層面;第一個是哀傷原本令人痛苦,第二個則是正在經歷哀傷的人,有時會責怪自己正在經驗哀傷。她總結出九種容易被人誤解的情況:
誤解一:失去了親人之後,哀傷的目的就是要「放下」。
不少失去孩子的人都聽到身邊的人說:「你的孩子都去世一年了,你還放不下嗎?」說這些話的人,不明白所謂「說再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段關係都是獨一無二的,需要經年累月去建立,也需要許久才能說再見。
認為「放下」是目的的人,以為失去了孩子之後自己會回復以前「孩子還在」時的自己,彷彿才叫回復「正常」。其實,失去是不會這樣「過去」。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令我們成為不一樣的人。一開始可能是腦裏明白這件事,然後才從心裏感受到這種轉變。哀傷可能不會完全消失,但那種被思念淹沒的無力感卻會隨時間逐漸減退。也有些人可能因而改變了不少,但那並不代表他「不正常」。
誤解二:我的孩子死了,如果我仍然能感受快樂,那是不應該的。
很多人在失去孩子之後,對於自己有一丁點時刻感覺愉悅都會內疚,彷彿那是不應該的,不可以的,是愧對往生的人。其實,我們可以倒過來想想,即使是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你會一天二十四小時抱着孩子嗎?那也是不可能的。不必逼自己時時刻刻跟哀傷同在,正如也不必逼自己要現在就「放下」和「快樂」起來。對自己的情緒抱有寬容和接納的態度,會讓自己好過一點。
誤解三:如果我看起來棒極了,像沒事人一樣,是不應該的。
有些人喪親後會因自己有一點快樂感覺、或被看起來還不錯,而有罪惡感。其實,一個人的外表能反映多少他內心的痛苦呢?著名作家C.S. Lewis寫:「面對悲傷,沒有東西是停頓止息的。你感覺自己不斷進入新階段,卻又不斷被重複的情緒來襲。不斷轉圈,不斷重複。我到底是在重複轉圈,還是該期許自己進入了螺旋?如果是螺旋,那我是向上還是向下?」
誤解四:哀傷的最佳處理方法,還是不要提起它,它就會自然過去了。
有的人希望可以和人談談自己失去的親人,有人一同懷念,卻苦無人選願意借出耳朵,陪伴他們流一點眼淚而不急着叫他們「別哭」。堅決不談不提不去面對哀傷,反而讓人壓抑自己的感受,造成內心的焦慮不安,有時候有些人甚至會以為「自己快瘋掉了」。
心理學家Robert Nemeiyer就指出,失去是無可挽回的,其中一個出路就是為它找出意義。這過程便需要哀傷者如實地面對自己的哀傷,而不是逃避。當然,有時是哀傷的人選擇不談。沒有所謂「最佳」的處理方式,只在乎你如何跟隨自己的心,聆聽自己的需要而選擇。當哀傷持續一段長時間,而且仍然影響着你的日常生活,那麼你可能會考慮找心理學家面談。
誤解五:哀傷是可以預測的,分階段性的,而且哀傷的人應該會慢慢變得愈來愈好。
的確有些哀傷理論提到階段。根據著名學者Elisabeth Kübler-Ross的理論,哀傷概念上分為五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並不是每個人都經驗所有階段,也沒有特定次序。事實上,每段關係都是獨特的,因此每個人的哀傷經驗也是獨特的;沒有一個特定的路徑可以預測;更多時候我們聽見的是,哀傷是一座過山車,它不斷上上下下,而且沒路可遁。
有些人以為,哀傷的過程應該是直線上升的,即是會愈來愈「好」、然後「放下」。然而事實上,有些人的經驗是遲來的(delay),例如失去孩子的第一年好像還可以,但第二年才開始感到哀傷來得很兇,難以應付。
誤解六:那些持續哀傷的人,是因為他們的信念/信仰不夠強。
抱持這樣的想法除了給自己更大的壓力之外,實在於事無補。失去親人確是對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信仰和世上是否有神等等帶來重大挑戰,很多人在哀傷的時候感到信仰被動搖,也可能感受到來自身邊的教友們的壓力。無論如何,這個價值重組的過程,都是當事人必須自己去經歷的。
誤解七:失去了孩子之後,我們要努力忘掉過去,展開新生活。
親密的人之間的連繫並不會因死亡而終斷,如失去孩子的父母期望自己能夠忘記孩子、忘掉過去美好的時光、或有過這個孩子的經驗,都是不現實的。相反地,與已去世的孩子仍然在心裏保有一種連繫反而是正常和健康的。孩子不再活在世上,但孩子還是在他們的內心活着,即使他們已經展開了生活的新一頁,那種連結仍然持續着。學會跟自己的悲傷同在,也許是更貼切的形容。
誤解八:哀傷對女性來說尤其難過。
並沒有研究顯示出,不同性別對哀傷會有不同的反應,更沒有學說指女性更敏感於感受哀傷,故會較傷心。一般觀察是男女性哀傷的顯露方式可能不同而已。
誤解九:如果你沒有哭,你是沒有充分經驗哀傷。
哭是哀傷或難過的其中一種表達方式。沒有研究說會哭的人會比不哭的人更能適應失去親人之後的生活,更不用說,不哭的人不一定感受不到哀傷,而哭也不是軟弱的表現,那不過是個人的表達方式而已。
用正念治療親人離世的傷痛
吳崇欣形容:哀傷就像在口袋裏的石頭,一開始時你覺得它很重很重,幾乎沒法繼續向前走……日子慢慢過去,你仍然帶着這塊石頭走着。有一天,你伸手進口袋,接觸到這顆石頭,它就在那裏。你拿出來看看它,百感交集,你看看它、摸摸它,然後又把它放回去,繼續前行。哀傷不會過去,不會消失,但你不再被哀傷淹沒、沒法前行。你也不會想這個哀傷消失,因為這份失去已成為你的一部分,帶着這個已經改變的自己,繼續前行生活。
「沒有牽掛,愛也沒法完整。哀傷是人生沒法避免的。我的生活中有哀傷,而不是哀傷擁有我。」她說,這就是復元之路。
「如果有一個狀態被稱作『復元』,那麼,這條路本身就是一種復元。」
發展正念減壓治療(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的美國學者Jon Kabat-Zinn認為,靜觀(mindfulness,也稱正念)是指有意識地、不加批判地留心當下此刻。而生起的覺察力,用以培養自我了解、智慧與慈愛。
不久前,兒童癌病基金會資助一項研究,邀請吳崇欣為喪親者舉辦了八星期靜觀培訓課程,將mindfulness的概念結合心理學融入到哀傷治療中。吳崇欣讓參與者學習掃描身體、靜觀呼吸,學習照顧自己身心當下此刻的狀態。初步結果顯示,參與者的個人well being狀態有所提升,悲傷、焦慮、抑鬱的負面情緒有向好的改變。
觸摸你的哀傷
加拿大寶林學佛會住持衍傑法師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教導禪修,幫助學生以禪修來面對情緒。「mindfulness即正念,意思是將注意力放在當下,如實地明白、知道、接受此時此刻的情緒,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情緒真正存在的本質──從升起、停止、消失,整個過程中有變化。有波動、有強有弱,這是一種『無常』。」法師提醒,要避免因為一個情緒而觸發新的情緒,例如,知道自己哀傷,但不需要指責這種哀傷,如果在哀傷中回憶往事,又產生內疚、憤恨、後悔,於是一直深陷情緒中打滾。只需要好好留意自己身體、情緒的變化,而此時,你已經在處理哀傷了。
「失去所愛的人、事、物會產生失落感。而佛教所說的『無常』是大自然的法則,變化存在於萬物中。當我們不熟悉的經驗出現時,很容易束手無策。而正念的修習,讓我們學習面對變化,透過觀察自己身體及感受的變化,進而學習到面對周遭景、事、物的變化。」
去年,衍傑法師的父親在加拿大往生。九十多歲的父親在世時,法師每晚會打電話與他閒話家常,這成為多年的習慣。法師坦言,即使是出家人,面對至親離開亦會有哀傷觸動。恰逢加拿大的殯儀館提供名為叫legacy的網站,可以用日誌形式給往生者留言。於是,法師開始在網站上給父親寫信,頭一兩個星期,一邊在電腦前打字,一邊感覺自己傷心落淚。「這是我懷念爸爸最好的方式,像繼續打家常電話一樣問候他。父親沒有信仰,如果可以延續他生前的習慣,無論他去了哪裏,也知道子女沒有忘記他。」
法師說,一邊打字,一邊覺察內心想說的話,這種覺察實際上是對哀傷的處理。隨後,法師的哥哥、姐姐也漸漸給父親寫信,字裏行間抒發對父親的惦記。
「這不只是文字,也是情感抒發,帶有一種能量。」 這種寫作治療幫助一家人處理了哀傷的情緒。
「當你沉浸在哀傷中,可以嘗試留意身體哪個地方特別難受,哪裏感受到沉重、繃緊、如大石壓住、難於呼吸等,嘗試靜心將手輕輕放在這難受的地方。閉上眼睛,留意自己的呼吸,感受手的暖意慢慢滲透到身體沉重煩惱的地方,慢慢對自己說:『願我遠離一切煩惱』,『願我遠離一切痛苦』。這種自我祝福、滋養和安撫,將成為一種內在療癒的強大能量。此時,你靜心留意,那些難受的感覺也開始變化,慢慢軟化、消融,埋藏在先心中的那份情緒,會漸漸得到紓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