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傾向認為舞蹈這種藝術的特質,便是在所有媒介(medium)都被撤銷的狀況下產生意義,並依據這種方式,盡可能地消除媒介在形成意義上所發揮的效果。」當代哲學家南希(Jean-Luc Nancy)如是說。當舞蹈經過電影技法處理,觀眾到底可以看到什麼?我們這次談論的,是舞蹈與影像,可以怎樣結合。
錄像的出現,轉化出另一種關於舞蹈的藝術媒介,舞蹈錄像的發展,在擴展舞蹈的可能時,為舞者的探索帶來截然不同的思考與挑戰。影像語言獨有的媒介特質下,舞蹈可以拆解、再現,空間處理與觀看方式均隨電影語言的建構重新體會舞蹈形態。文化評論人洛楓在《迷城舞影》中提到舞蹈變成錄像,「早已變成另一種『視覺形構』了,但我們執持的不是『舞蹈』如何被轉化錄像,而是經由電影技法處理後,我們到底『看見』了什麼?」我們正好透過錄像與舞蹈十多年來在香港的發展,探討媒介轉換之間,帶來的經驗與思考。
走向時代──跳格
城市當代舞蹈團舉辦的《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下稱《跳格》)由2004年起以各種形式專注推動舞蹈影像;西九文化區近年亦積極舉辦相關的工作坊,同時邀請澳洲編舞蹈家兼導演Sue Healey與香港舞者合作;多空間(Y-Space)多年來透過《i-舞蹈節》(i-Dance)舉辦的研習周與論壇,亦從不同面向觸及影像媒介與舞蹈發展的可能與影響。三方活動舉辦在即,可見這種藝術形式正在香港前進。
《跳格》為香港僅有打正旗號發展舞蹈與影像的持續項目,十多年來以比賽與委約及放映,梅花間竹地以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推廣。由第一屆跟Videotage合作,到現時以電影院為主要發表平台,發展方向亦愈見明確的改變。城市當代舞蹈團行政總監黃國威(Raymond)指,由早期的實驗錄像到近年走向畫質與技法趨向圓熟至適合電影院播放,主要是資源以至技術的限制使然。「現在我們在電影院就播用iPhone 6拍的作品,畫質完全無問題。」
早年作品在器材的限制下,實驗往往來自導演和編舞思考如何由立體空間轉化到平面熒幕,涉及更多舞蹈跟video art及visual art間的摸索。來到今屆的委約作品,面向明顯更廣,由紀錄性質作品黃炳培(又一山人)的《冇照跳》到黎宇文的《男生.故事》,前者記錄了三位舞蹈達人經歷自身與社會變遷的自我探索歷程,後者則為伍宇烈於1996年所編的《男生》,二十年來經過香港、台灣、日本及法國,及後獲邀請到台灣雲門劇場再演的足本紀錄。而着重影像語言表現的許雅舒《在野》,則以城市空間探索為結構主軸。
由此可見,除了影像媒介本來的特質,器材以及展示渠道亦直接影響《跳格》作品的定位。Raymond坦言不似外國的電影基金,有獨立院線、藝術電視台放映等。「所以近年我們會思考,作品在資源限制下,其實會更着重想法。而我們可以做的,正是反映時代。而作品需要思考的,則是為何影像上要以舞蹈呈現,而非Drama,或不同劇情片的元素。」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城巿當代舞蹈團和多空間提供)
《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2017》
日期:即日至9月17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香港藝術中心電影院
票價:$85/$65*
查詢:2329 7803
(*全日制學生、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看護人、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