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教.養手記
熱門文章
教.養手記
羅乃萱/趙榮德/楊永明/葉妙妍/洪細君/廖寶兒
ADVERTISEMENT

葉妙妍專欄:理財種子.從小栽種

28.06.2018

「咁貴!我邊有錢買呀?」「你去㩒機,咪有錢囉!」「你攞部機一『嘟』咪買到囉!」「你打個電話,啲錢咪即刻到手囉!」「你按咗層樓,夢想咪可以實現囉!」

香港社會風氣金錢掛帥,消費主義氾濫,崇尚及時行樂。青少年自小潛移默化,喜愛追求物質生活。不少父母為口奔馳,傾向用物質來補償陪伴子女的匱乏,用錢來表達愛。加上「人有我有」的心態,爭取朋輩認同,或者從消費中獲取快樂、自信及滿足感──卻從來理財智商(Financial Quotient)零蛋。結果,愈來愈多青少年踏足社會後,「有幾多使幾多」,全是「冇錢剩」的「月光族」;又或成為徹頭徹尾的「大花筒」,「洗腳唔抹腳」,經常失預算,入不敷支,生活拮据;然後受不了鋪天蓋地的金錢透支誘惑,「先使未來錢」,「冇錢就去借」,當信用卡是提款機、財務公司是黃大仙,自然債台高築,泥足深陷;有的甚至為錢不擇手段,鋌而走險去「搵快錢」,最終踏上不歸路……

新高中學制中,「個人理財」被列入通識科「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的單元。不過,理財教育應盡早開始。有研究指出,培養理財能力的關鍵期,是五至十四歲。在美國、英國、澳洲、日本等國家,早已有系統地在中小學推行校本理財教育:教導學生正確的金錢觀及理財態度,學習管理財務、精明消費、習慣儲蓄、投資之道、準備退休……減輕日後個人貧窮或債務問題,以至政府的社會福利開支。另一方面,家庭在理財教育,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不宜依賴學校教導,或讓子女在朋輩和媒體的影響下缺乏正確指引。孩子的零用錢差不多全由父母而來,因此父母應肩負財政管理教育的重任。

首先,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妥善處理財務,謹守量入為出、積穀防飢、「先儲後使、應使則使」的理財原則。日常生活切勿過分注重金錢物質,不盲目追求名牌、科技產品、奢侈品等,為子女樹立好榜樣,管教才具說服力。父母亦可以從小向子女灌輸正確的金錢價值觀,讓他們明白審慎理財的重要性,分清楚「需要」和「想要」、「投資」和「投機」的分別,金錢要遁正途和以努力來賺取。此外,父母應培養子女良好的理財習慣,了解如何管理金錢:包括訂立儲蓄目標、設定消費預算、記錄開支金額、檢討消費模式等方法。父母可考慮先給予子女由少至多、從每星期到每個月固定的零用錢,循序漸進地引導及觀察他們的理財進度。也謹記花時間陪伴和教導子女,着重親子溝通,比給零用或留財富予子女有意義得多。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教曉孩子如何管理財富,比教他創造財富更重要。若子女在成長中,能掌握健康的理財知識與態度,建立節約、規律、獨立和負責任的理財能力,必將受用終生。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