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Simon Chung
熱門文章
Simon Chung
Home Tech
ADVERTISEMENT

Simon Chung專欄:紫色蘋果

03.08.2017
網上圖片
the_one_device_the_secret_history_of_the_iphone
the_one_device_the_secret_history_of_the_iphone

今年是iPhone推出的十周年,這些年來,iPhone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電郵、通訊、看新聞、影片、上社交媒體……沒有一天可缺少。iPhone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我們究竟對它有多了解? 科技blog作者Brian Merchant奇怪地問,於是展開一連串的調查報導,寫成《The One Device: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iPhone》,嘗試揭開我們所熟知iPhone不為人知的一面。

與其說這是八卦揭秘式的題材(Tim Cook從不回覆本書作者的電郵!),不如說作者真心嘗試帶領我們從iPhone最初的概念,以至發展成產品的歷程。儘管過去媒體已經用大量篇幅報導,但在他說她說之間,仍遺下不少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在某程度上,讓一些無名英雄取回相應的尊重。作者在書中開首便指出,iPhone不是Steve Jobs「發明」的,那更似一種「合流科技」(confluence technology),東借一點,西挪用一點,最終整合而成大器。不過,得補充的是,這些存在的技術,不少是未經驗證,也沒有成功產品可供參考,換言之,研製iPhone是同時間做多種不同的實驗,失敗機會極大,只有成者為王,而Steve Jobs就成為了上帝。

本書最能吸引Tech savvy讀者,有些地方寫來就像「高登電腦仔」打開一部iPhone,看見一樣便說一樣:Touch screen觸式顯示器源自早於六十年代英國雷達技術、較接近的技術則是收購自一家叫FingerWorks的公司,但「教主」很多時候都說成像iPhone的獨家技術。鋰電池則是Exxon在七十年代石油危機時研究的成果,iPhone當時得令,用上了漸趨成熟的技術。而iPhone所用的玻璃(Gorilla Glass),概念來自一批康寧公司出來的工程師,由蘋果改良而成。本書雖說了許多蘋果的「不是」,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當時Steve Jobs腦裏沒有這連串的概念,根本沒可能把一切整合。作者要說出這些,不過想說「蘋果犀利,但不是那麼犀利」罷了。

本書也提出一些道德的探索,蘋果動用千萬人為其開發和研製iPhone,代價是環境污染、工業原料開發帶來的災害、血汗工廠,富士康代工生產背後的辛酸……這些iPhone揭秘對於在密切期待iPhone 8的果粉可能聽不入耳,但作者在十周年紀念說來也發人省思。

對了,標題用「紫色蘋果」,因為purple就是iPhone的代號。

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