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坪洲的島民書店,小女孩跟着媽媽探出頭來,好奇地張看,靦腆微笑。Lou,兩歲,坪洲的新成員,島民年資兩年,愛踩滑板車。她和爸爸阿傑、媽媽Myriem一家三口就住在書店裏,準確地說,她的家中除了有客廳、廚房、睡房、廁所,還有一所書店。
阿傑七年前從深水埗搬進坪洲居住,並和友人開了陸日小店;在這裏生活、開店,日子久了,他愈來愈見到坪洲和香港其他地區的不同之處。
島上沒有香港常見的擠擁與吵鬧,地方不大,人際網絡很容易就建立了,說的也是他和太太Myriem因坪洲而結緣。Myriem Alnet來自法國,從事城市規劃、研究,在港之前曾在越南胡志明市工作、生活,「我一來到香港便住到了坪洲,因為我曾住在胡志明市,是一個非常密集的城市,我希望找一個更平衡,而且沒有車的地方居住,坪洲吸引了我,我很喜歡它的「可步行性」(walkability),可以踩單車也可以行路。」
小島脈絡 以小見大
在他們眼中,坪洲因小巧而可愛,「如果你住在一個太大的地方,你會感覺自己太渺小,人就變成nobody。」而他形容,在這坪洲小地方住了幾年後,會感覺像半個家一樣,人人都是somebody,「你會開始有意識,你會做些事。你會在意誰跟你說話,和誰在你背後說話。地方太大,無人在意你在做什麼,同樣地,你也不會太在意這地方。」Myriem續說,在這裏你會感到everyone cares,坪洲社區的面積、人口比例剛剛好。
「因為住在坪洲的日子長了,觀察到它的特別之處,好像應該到寫點東西說出來。」起初他想寫島的故事,從最典型的「旅遊文」,到社區式的報道都試過寫,但仍覺得「寫唔中」;在和Myriem商討之後,決定跟她的專業背景出發,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去拆解坪洲的脈絡,並定下了「以小見大」方針。
地圖誌《ISLANDERS島民》歷時一年醞釀,創刊號在去年四月面世,主題是「有機空間Organic Space」,從一張椅子看坪洲的有機空間,第二期則從坪洲常見的木瓜探討永續農業。「我們想透過《ISLANDERS島民》去講一個可能是將來社區的設計模式。第一期說的是,一個社區不一定是政府告訴人們要怎麼樣,可以是每一個人都貢獻一些想法,有機地發生。這裏說的是一張凳,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發生,也可以不是一張凳。」
在出版《ISLANDERS島民》之後,他們也建立了「島民書店 Islanders Space」,這個空間不但只是書誌的延伸,其實也是他們一家三口的家,「我們想實驗living in the shop。事實上以前很多人都會住在店中,但現在很少人這樣做。我們想知道在當代,年輕人、年輕家庭以舖為家的可能性。」
他們決定以打開家門的方式,展示島民式生活實驗,透過選物、選書呈現島嶼的不同面貌,也延伸至公共空間、土地、居住、社區營造、永續生活的啟發;同時又策劃了音樂會、西班牙文班、讀書會、主題試食會等各類社區活動,藉以加強街坊的連繫,地點就在書店店面,也在他們的廚房和後園。
新共活模式
現在,他們正充滿期待地開展下一個”hoffice”實驗,即是home office式的co-working space,如阿傑所說:「這有別於你可以想像的那種在中環co-working space,某程度上是打開我們的家門給鄰舍進來。」
Myriem接續解釋,這種為島民提供home office away home服務的概念,其實也是為了提供多一種連結彼此的契機,工作效率倒是其次,有時可能被一些日常生活小事而打斷。她指出,這種在家共享工作模式在北歐已經在試行中,人們開放其起居室給人來工作,由是各有各做,到演變成各自工作一段時間,然後一起小休放鬆,再工作,再一起吃飯,如此類推的共同工作、生活體驗。
阿傑笑言,這些實驗式的想法其實好「坪洲」,「即是不是先想好怎樣賺錢,而是先想怎樣住得舒適一點。正常人有個舖位,自然會想做生意先,我覺得坪洲式的想法就是『估你唔到』的反方向想法。」
他們認為,島民式的生活趨勢將會愈來愈流行,不限於坪洲、離島或任何地區、城市,阿傑進一步解釋,島民式生活也即「不太集中的」生活,傳統上人們聚集於城市生活,隨着互聯網發達、城市過度發到疫情下的新常態,造就了去中心化的生活模式,「islanders式的生活,其實是適合全世界借鏡,所有過度城市化的地方都可以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