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肆虐全球,全球電影業大受打擊。全世界影展無不宣告延期,新電影大多推遲上映時間,戲院也被視作高危場所,包括香港等多地政府勒令關閉——但在美歐韓,本已碩果僅存的「汽車戲院」(Drive-in theater),卻久旱逢雨般復興起來。
安全地在戶外看電影
疫情之下,看電影,最好是安坐家中串流,或者播碟,看電影台。畢竟,不接觸人,就不會感染。
但在美國、歐洲、南韓,汽車戲院亦是種相較安全的選擇:駕車駛入放映埸地,車頭對正大銀幕,用車內無線電接收音效,調好車椅,一家大小即可與坐在鄰近觀眾一起各自在車內觀賞電影,同時不違保持社交距離的金科玉律。
是故,汽車戲院在疫情底下,成了怕受感染、但又想出門約會的人的好去處。在南韓首爾,有人不惜排隊兩小時,購買周末汽車戲院放映的門票。在德國埃森市,當地汽車戲院只在網上發售門票,現場不賣小食,每架車僅限兩位成人觀眾,但周末放映的門票都全部售罄。在美國,以往慣於夏季才會營業的汽車戲院也看準商機,紛紛提早回歸。據報,英國也有公司正積極考慮復興戶外汽車戲院。
無論是在何處,近年無人問津的汽車戲院,營業額均節節上升。美國德州Showboat汽車戲院的東主Andrew Thomas接受CNBC訪問時說,「人們會來,是因為他們想找那種正常狀態的感覺。」在不正常的日子,總令人懷緬舊日的美好,想尋回所謂正常生活的平凡感。
於是,一個幾乎已成過去的產業,在人心惶惶的時間,暫時重獲新生。
汽車戲院的發源
汽車戲院最早於一九三〇年代初在美國新澤西州問世,由商人Richard Hollingshead創立。有指,他會萌生汽車戲院的念頭,是因為母親坐不慣在傳統戲院中坐不慣,於是他就構思如何能讓觀眾可以在戶外,舒適地坐在私家車中看電影。
最初,他先在家門前的車路做實驗,在自己的車頂放部柯達放映機,把屏幕釘在幾棵樹上,在幕後放音響,看看效果。一九三三年,他將這「汽車戲院」的設計申請專利,並付諸實現。第一部在Hollingshead的汽車戲院放的電影,是亞多富文殊(Adolphe Menjou)主演的《Two White Arms》(1932)。
在一九五〇至六〇年代,正值嬰兒潮、私家車平民化的時期,汽車戲院迎來了它的黃金年代,成為美國的五〇年代的文化標籤之一。相較室內戲院便宜,容許家長看顧孩子之餘看電影娛樂的汽車戲院,深受一般大眾家庭愛戴。當其時,美國全國有超過四千間汽車戲院,最大型的汽車戲院,車位可達二千多個。但到了七〇年代,電視機、錄影帶大行其道,一家大小足不出戶就可看電影,汽車戲院的生意便自然的持續下滑,昔日光輝也無以復返。
如今,全美只剩下三百多間汽車戲院仍然經營,賣懷舊情懷,特地去汽車戲院看電影的觀眾少之又少。
但又有誰可料到,疫症的爆發,竟為汽車戲院帶來一場的小復興?汽車戲院的復興可能是暫時的,但人們在疫情下仍堅持找安全的方法,出家門外看電影,展露的,除了是人與外界接觸的恆久渴求,更是那種與羣眾一起觀影時、無可代替的體驗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