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將癌症治療比作行軍打仗。假如腫瘤科專科醫生是統帥,那麼負責規劃放射治療(俗稱電療)的醫學物理學家可謂幕後軍師。
香港港安腫瘤中心首席物理學家陳作良(Charlie)形容,電療規劃是一項不容犯錯的工作。醫生會先按病情,安排病人接受電腦斷層掃描(CT)、磁力共振掃描(MRI)、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PET-CT)等檢查以確定腫瘤位置,繼而根據影像勾畫腫瘤。然後,醫學物理學家會依據腫瘤的形狀、大小及擴散範圍設計治療計劃,完成後再由醫生審核。
設計電療計劃,最重要是「faultless」,過程必須要非常專注及小心,因為一個無心之失足以決定生死。「英國及世界其他地方曾有個案,因醫學物理學家犯錯,導致幾百人受傷,部分甚至死亡。我們制定了治療計劃,便等於決定了病人會受到怎樣的創傷。如有出錯,可是性命攸關。」
傳統放療 副作用大
Charlie入行四十年,見證醫療科技不斷突破,癌症也不再是「不治之症」。早期的電療主要利用二維(2D)技術,以平面X光片和心中的解剖結構為腫瘤定位和設計療程,故此照射範圍多為方形,往往在治療時同時傷害正常組織,甚至會造成致命創傷。
他解釋:「我們的臨床經驗顯示,絕大部分腫瘤都接近一些重要器官,甚至被它們包圍。以鼻咽癌為例,腫瘤非常接近脊髓、腦幹、視覺和聽覺神經等位置。在進行電療時,若傷到視覺神經會致盲,傷到脊髓則可能會全身癱瘓。」
昔日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還包括脫髮、出血、疲倦、疼痛、暈眩、嘔吐等。這些後遺症早已「深入民心」,有些病人會因吃不消而放棄治療。此外,治療效果往往未如人意,部分病例會出現原位復發甚至轉移。
新一代電療 治療精準度大躍進
事實上,人體的腫瘤並非靜止不動,而是會隨着心跳、呼吸、腸道蠕動等而移動,傳統電療未能在規劃上考慮到這些微細的轉變,故引起的副作用較多。隨着科技進步,嶄新的電療設備先後面世,例如香港港安腫瘤中心配備的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TomoTherapy)和最新購置的Elekta Versa HD™4D動態弧形直線加速器,在硬件設備上帶來更精準的電療成效。
Charlie指,除了硬件的配合,醫療團隊的規劃更為重要。他直言:「任何醫療機構都可以購置新的電療機器,但必須有無縫的醫療團隊配合,才能為病人設計個人化的貼身電療規劃,以減低對周邊器官的傷害,避免副作用,同時可安全地將更大劑量輻射投射到腫瘤,提升療效。」
Charlie如此比喻精準的電療設備:「就好比現代戰機,只要鎖定目標,一發射飛彈便能命中,而敵人就是那些可惡的腫瘤。」正因這些電療設備的精準程度大大提高,反而會因一些小節上的誤差造成更大傷害。因此,醫學物理學家設計治療計劃時便需注意每一個細節,甚至一厘米內的劑量分佈,及不斷權衡輕重,作出必要之取捨。他坦言:「假設腫瘤壓住脊椎神經,那麼應完全消滅腫瘤,令病人承受脊椎創傷,還是要保護脊椎,因而減少對腫瘤的劑量呢?還是取中庸之道?我的責任就是為病人作出最有利的抉擇。」
病人一句感謝的威力
多年來出入醫院,不時與病人見面,他對癌症有特別深刻的感受。癌症的痛苦是「非比尋常」的,而且癌症影響的不單是病人本身,也包括其至親好友,大家的心靈創傷都很大。「對於生死,我們在社會上算是屬於比較『睇得化』的一羣。其實死並不可怕,痛更可怕。當你幾乎不能呼吸、不能進食,那種痛苦真是非筆墨所能形容。那我們怎麼能面對他們呢?我想是因為我們是全心幫助他們,而且深信我們的治療會有成效吧。」
說到工作上最難忘的時刻,他直言是得到病人的感謝:「有時捱更抵夜為病人打plan,也沒想過別人會道謝,但當真有人感謝時原來會很感動!見到病人情況一路好轉,好開心地對我說『Charlie,我現在已復元,不再疼痛,又有返胃口呢』,那一刻滿足感真的很大,亦是鞭策自己求進的動力。」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