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多變 語言障礙令少數族裔無所適從 社福機構擔「救火」角色 翻譯疫情資訊:不能忽略這班人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防疫政策多變 語言障礙令少數族裔無所適從 社福機構擔「救火」角色 翻譯疫情資訊:不能忽略這班人

19.03.2022
受訪者提供圖片
「耆望少數族裔長者支援計劃」助少數族裔長者與本地老人家融合交流

疫情政策多變,一般市民大眾都無所適從,遑論不諳中英雙語的少數族裔社羣?在第五波疫情爆發期間,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耆望少數族裔長者支援計劃」(Project SEE)接到不少來自少數族裔社羣的長者求助個案,指政府指示混亂、資訊支援不足,加上語言障礙,讓他們大感困惑無助,由快速檢測套裝使用方法,到確診後的治療和隔離,都碰到不少難關挑戰。

「我們的狀況有少少似在不斷救火。」幫助這羣被忽略長者的社工劉慧幸(Peggy)表示,「少數族裔長者,在語言障礙下,他們比起一般少數族裔,收到的資訊更少,因此對很多事情都很困惑。當主流都很困惑,少數族裔老友記是三倍。」

語言障礙導致困惑無助

Peggy和團隊其中一個接到的求助來自尼泊爾裔婦人Limbu。Limbu一家四口,先是她和兩個孩童出現新冠肺炎病徵,發燒嘔吐,在朋友幫助下獲送院,但院方只配了些藥就着他們回家等候。翌日,輪到其丈夫呼吸困難,體弱的Limbu自顧不暇,丈夫獨自送院治療,但始後數天卻音訊全無,Limbu不知丈夫身在何處。

「他們disconnect了五日。」Peggy解釋,原來Limbu的丈夫手機沒電,所以一直聯絡不到妻子,而Limbu不通中英文因此連報警也有困難。當Project SEE接到求助,社工非家屬不能幫忙報警,就唯有另找醫務社工協助,後再經連番曲折,才能得知Limbu丈夫的狀況。Limbu憶述,當時她困惑無助,心急如焚,事後回想,過程中最需要的是英語傳譯,助她與醫護溝通,至少能知道丈夫被送到哪間醫院。「他們在過程中想去求助有很大困難,資訊不流通外,即使要求助亦不知到哪裏求助。」Peggy說。

同是尼泊爾裔的六十五歲婆婆Thapa,也因疫情資訊不流通而感到氣餒。在女兒和丈夫相繼確診後,Thapa手足無措,不知應如何應對,也不清楚身為密切接觸者能否外出,嘗試致電政府熱線但熱線無法接通,幸好女兒教育程度較高,會看英文,才能把資訊告訴給Thapa,簡單如快速測試的使用方法,說明書用英文寫成,要靠女兒翻譯教導,Thapa才理解用法。Thapa稱,「我很幸運,但其他家庭可能沒我那麼幸運。」

政府幫助仍未足夠

疫情持續兩年多,政府有不斷出版防疫資訊給在港少數族裔,然而少數族裔中不同的年齡層也有各自的需要。「做了翻譯文字,但不是影像和音訊,那對於教育程度比較低的老友記,尤其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的婦女,即是有文字翻譯,他們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Peggy指出,現時香港電台或有些專給少數族裔的疫情需知影片,但都沒有涵蓋所有資訊。「比最初好一些,但仍未足夠。」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耆望少數族裔長者支援計劃」二〇一六年展開,一直為香港少數族裔長者服務,自疫情出現,服務內容也有所轉變,擴展工作到如派口罩、製作疫情資訊短片,以及定期打電話關心長者近況,解答問題。在與數百個少數族裔長者持續聯絡的過程中,Peggy了解到,Limbu和Thapa的個案只是冰山一角,甚或有婆婆疫情下因失業而欠租,被屋主趕走,無家可歸之餘更要捱餓,其後他們把婆婆轉介到主流家庭綜合服務中心讓她暫時有瓦遮頭,有餐飽飯。

Thapa婆婆感言,「政府在幫助整個社會,但卻沒有真正想到社會裏還有其他族羣在生活,他們也要幫助這些社羣。」

澄清資訊對症下藥

Thapa也說,尼泊爾族羣通常過大家庭羣居生活,這樣的大家庭很容易集體感染,所以她希望政府能夠加快發出核酸檢測結果證明,讓受感染者的家人可以及早警覺,免得整家人都一同確診。Limbu則表示,現時政府的防疫政策讓少數族裔有很多疑問,希望當局能夠向少數族裔澄清確診後的隔離安排,並敦促政府製作不同語言的宣傳材料,「他們必須向全社會公佈非常清晰的信息。」

「首先在planning上,他們不能忽略這羣老友記。」Peggy指出,社會混亂之際,少數族裔長者更加不被重視,這時候當局需要考慮到他們的情況,用相應的語言和方式促使資訊流通。「另外,可能需要有些專線,現在的線路大家都打,即使打到,他們都不知如何形容自己的情況。是否需要有不同語言的專線?接通後可以立刻回應並教導他們做什麼,甚或有請求時可以有人一站式幫助,例如預約診所等。他們自己做的話可以想像一定有很大困難。」單靠社工獨力難支,唯有當局了解到少數族裔的需要,對症下藥才是辦法。

受訪者提供圖片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