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如果在理解韓食時不細究 『醬(Jang)』,那就等於研究意大利菜時刻意忽略掉橄欖油,或者不思考法國菜與牛油、忌廉的關係……韓食是世界上最有趣、最多元的飲食文化──這或許是我的偏見,但卻也毋庸置疑。」
──姜珉求《JANG》
一個多月前,韓國名廚姜珉求(Mingoo Kang)訪港,把他用上四年時間編撰的最新韓食著作《JANG》帶來香港,順道向場內賓客介紹旗下餐廳Hansik Goo的新任主廚朴承勳(Park)。這天,我一邊吃着二人合力研發的新菜式,一邊讀着那本新書自序,更覺津津有味。
只是,如果說「醬」是韓國料理之本,為甚麼只有這主廚姍姍來遲為醬料文化著書立說?「多數的韓國人都用供應大廠如清淨園、膳府的預製醬;但在拜訪過全羅道的淳昌郡、慶尚道的青松郡等,與當地職人一起做醬,我開始感受到,每種醬有它的個性、故事與靈魂,也能組成一個體系。」姜珉求說時,眼睛為之一亮,就是已準備要打開話匣子,好好跟你說故事的模樣。
韓國醬的文化意涵
還記得《大長今》這齣讓「韓迷」認識韓國宮廷菜的電視劇嗎?劇中有一橋段演到,有天宮廷裏的「大醬(Doenjang)」味道變了,宮廷上下都發慌,因為他們都相信:假使醬的味道突然變壞,會帶來家庭厄運。劇中眾人看似不尋常的反應,讓人認識韓國小吃以外,還有繁複手藝的宮廷菜。
相比其他亞洲國家,大概就是韓國人對「醬」注入更多重視與情意──從朝鮮王朝起,君主已特設「醬庫」,並安排尚宮專司照料;中產家庭一年一度的釀醬重任,必定落於最年長、德高望重的女性肩上;寺院僧侶吃不得肉,遂而把美食的敬惜放諸造醬之中。
既然重要,我好奇為甚麼「做醬」的地位,就不如辛奇(即韓國泡菜),未被聯合國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餐後,我繼續閱讀姜珉求新書的自序,似乎得到答案。
工業化 大概就是那元兇
當中先是不可控的歷史因由。朝鮮王朝奉行儒家思想,非常重視「家」,無疑是國民做醬的精神支柱。一九一○年韓國被日本侵佔後,終止了朝鮮王朝統治;日本為打壓韓國人的身份,不但嚴禁他們私下釀醬,更徵用大部分的大豆生產,以及將釀製產業工業化,成品全為日本所用,導致在家做醬的風氣式微。
其後是民眾自決命運。韓國歷經了戰爭與飢荒,往後奮身投入現代資本主義的懷抱,追回失落的時光。當時的人為了避免飢荒重演,於是無不折衷繼續走工業化的路。
韓國人做醬,與我們普遍對「醬」的認知略有不同──雖然大家都用陶缸醞釀味道。原來韓國醬的原形是一塊泥黃色的大豆餅。初冬時,韓國人會將煮熟過的大豆絞碎,然後加入米糠接種的野生黴菌,再用稻草綑綁,一排排的掛在屋簷晾曬。
三位一體的製法
豆餅成型後,韓國人就把大豆餅浸泡在鹽水中,好讓大豆釋放胺基酸──美味的關鍵。鹽水先成醬油(Ganjang),留下的豆渣將繼續發酵成大醬,至於辣椒醬(Gochujang)則是用豆渣粉末,混合穀物粥、鹽、辣椒粉等,用一年時間豐富五味與內涵。三者同源,不僅是生活智慧,亦蘊藏了前人物盡其用的美德。
「以我所知,日本人做醬,就是醬油歸醬油、麵豉歸麵豉。」年輕主廚朴承勳成長於京畿道餐飲世家,入行超過十年,對醬的了解並不遜於姜珉求。「陳放三、五、十年的醬,是完全不同的味道;不同的醬配不同的食材,做成湯、燉菜、沙律、甜品,可以擦出截然不同的璀璨火花。」二人經常鼓勵在韓食廚房中冒險,或許也因為如此,能吸引更多年輕餐飲人投入。
乘着復興的浪潮
這天吃到由朴承勳主理的韓食,眼界大開。頭盤已讓人驚艷:大醬配鰤魚刺身、酸甜辣椒醬配生墨魚,鮮上加鮮:海鮮菜主角是近年精緻餐飲流行的黑喉魚,抹上醬油、辣椒醬、糖後,煎烤至皮脆肉嫩,每口都是變化;韓食不能沒有的拌飯,韓牛前腰脊肉用醬油醃製,肉嫩誘人。「也許你可以觀察到,醬油是最常用的醬料,也有強大的包容性。」朴承勳以韓牛為例,他特意加入一點點梨汁去醃,進一步軟化牛肉,整體味道更高檔、細膩精緻。
「用醬之道並非一成不變。」朴承勳說。他指出,加一點魚露增加鮮味,米醋能提升清爽酸感,用白糖則可中和味道。
精緻餐飲的角色
他的廚房調味架,確實比法餐的簡約得多──把剛才提過的幾個品項巧妙運用,創造出的味道卻是變化萬千。雖然他語帶靦腆地說,餐廳現時為了穩定度,折衷使用韓國名廠出品;但他並沒有全然拒絕未來使用手工醬的可能性。
「愈來愈多曾吃過家族手工醬的人,因感念昔日的味道,決意重操故業,把韓國醬的飲食文化發揚光大。」 朴承勳說出他的觀察。
能以韓食喚起眾人對「醬料危機」的意識,確實讓人樂觀其成。而在韓國,以姜珉求的地位,也確實讓他有底氣用手工醬做菜。縱使手工醬料穩定度是當下被詬病的硬傷,但我相信經過他手中的菜不會難吃;再者,醬的未來,誰說得定?在精緻餐飲市場,食客都習慣每季換新菜單, 用微批次手工醬度身訂造出新菜式,以他的名聲與知識,不太需要擔心有客人不來吃。
我一直相信,精緻餐飲可以是飲食文化的推手。從意大利的橄欖油、中東的薩塔香料(Za’atar)、芝麻醬(Tahini)……眨眼間,韓國醬也走在復興的浪潮,乘洶湧波濤再次奮起。
Hansik Goo
中環威靈頓街198號The Wellington 1樓
2798 8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