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之百科 面相大解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牛 人牛共融

牛之百科 面相大解構

tan210111jeadus_0130

 

種類:哺乳類

科名:洞角科

  • 牛的眼睛長在頭的兩側,毋須轉頭,轉動眼珠就能擁有約三百三十度的全景視野,不過正因雙眼重疊的位置不多,兩眼交界斷裂,缺乏立體感,常常需要靜止動作才能對焦。
  • 球體的水晶體,令牛可看到近距離物件,但在眼前距離約一公尺的地上,有一小塊盲點。當牛感到害怕、緊張或生氣時,死角範圍會變大,阻礙牛觀察前方物。
  • 傳聞牛會被紅色物件觸怒,其實不然。牛有紅綠色盲,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不多,對顏色不太敏感,還懼怕閃光、熒光,以及光影對比強烈的地方。
  • 牛害怕動作大的東西,若靠近牠們揮動手臂或來回移動,牠們會感覺到威脅。
  • 注意:牛性格溫馴,除非遇到挑釁,否則不會主動攻擊人。請保持距離,不要撫摸、拍打或嚇牛,拍攝時請不要使用閃光燈。

  • 沿草遊牧是自然本能,每天需要六十到八十公斤的飼料,花五至九小時採食。
  • 邊行邊吃邊屙,可除去過度生長的野草及野生植物,種類保守估計超過五十種,同時為泥土提供天然養分。
  • 牛為反芻動物,口腔內有三對唾液腺,體內有四個胃,由消化道的前端往後分別是:瘤胃、蜂巢胃、重瓣胃與皺胃。食物經下門齒切斷後稍加咀嚼吞下,經過三個胃浸泡和軟化後,在休息期間倒流口腔,經過重新咀嚼,才再次嚥下。
  • 注意:牛只應吃草,請勿擅自餵牛,否則會令牛隻減低對陌生人的戒備,容易被誘捕、下毒或虐待。

  • 聽到的頻率範圍為二十三至三萬七千赫茲,聽力比人類敏感(二十至二萬赫茲),但對定位聲音來源的能力不強。
  • 漁護署於二〇一一年開始展開牛隻「捕捉、絕育、遷移」計劃,觀察牛羣動向,以長遠管理流浪牛。獸醫會為捕捉到的牛隻進行絕育,並釘上耳牌以作記認,成為刻在牠耳朵的「名字」。
  • 注意:請保持安靜,因噪音會嚇怕牛牛,導致情緒緊張而進入戒備狀態,亦不要靠耳牌標籤或明星化牠們。

  • 嗅覺靈敏,覓食之外,主要用來收集來自其他牛的信息,辨別身份。
  • 注意:母牛和小牛關係密切,正常情況下會餵哺母乳至三歲。不要摸牛,因為當小牛身上沾染了人類的氣味,母牛就會停止餵哺,棄之不顧。

皮膚

  • 為了清潔,牛會舔自己的毛;為了搔癢,則用蹄子或樹木刮蹭身體;為驅趕蚊蟲,牛時常會搖擺尾巴及輕微搖晃身體;互相舔舐牛體,是示好的友善行為。
  • 最敏感部位是皮膚較薄的地方,如面部、頸項、大腿內側、外生殖器和乳房,也能辨別溫度和濕度高低。
  • 作為羣體動物,牛在惡劣環境下會集體抵禦。狂風暴雨,會預先尋找庇護場所,準備逃離;炎炎夏日,則尋找陰涼地方休息,在天氣涼爽時採食。

  • 不能透過牛角辨別雌雄,黃牛的牛角形狀五花八門,長短曲直尖頓皆有,最粗的角直徑不會超過兩吋,牛角撞掉後可重新生長;水牛的牛角附骨而生,隨年紀增長而變大,雄性牛角比雌牛的粗大,向橫伸展,而雌性牛角較輕巧,通常往後傾。
  • 用頭部和牛角互相頂撞,是牛之間的敵對行為。
編輯推薦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香港牛 人牛共融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