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告訴我,澳門紅街市後面那兩家老字號鐵皮屋餅店月底就會結業了,聽到不無唏噓。
澳門跟我就是有食緣,打從童年開始不時會收到親友從「梳打埠」帶回來的零嘴餅食,傳統的中式小吃及茶餅點心,其鬆香口味和口感都有別於當時我們吃慣的英式烘焙餅乾或曲奇,所以記得。最常見的有杏仁餅、棋子餅、鳳凰卷等,鹹點則有各式肉乾和鷄仔餅和鹹切酥,一年之中總會收到三數次一兩款以上手信。兒時的我已經愛吃但不饞,樣樣淺嚐一下圖知道個味道質感,然後決定喜歡與否,漸漸認識自己的口味。唯有一樣我不喜歡吃的澳門特產就是豬油糕,真的恍如放一塊又甜又膩的油入口嚼,很不好受,也許人同此心加上健康飲食的流行,這手信近年已經不多見了。取而代之的名物是葡撻和豬扒包,但卻都是現吃比外賣佳。發展到後來港澳旅遊交通方便,頻繁往返已成為很多人的日常,成人後我亦常以澳門為短途getaway的目的地,乘機滿足口腹之慾。
回說那兩家鐵皮圍建的老餅家,遠離團體遊客區,在小巷弄內自顧自家庭手作式經營,沒有光鮮裝潢和廣告,每天四時半便關門,但就是因為作品真材實料,店主待客如待街坊鄰里,味道和包裝都沒有趕時麾,有一種舊日情懷,所以令本地人和外來客都念念不忘,有機會便去放下十元八塊,帶走一份甜美回憶,回憶童年時世界物資未曾過剩,由混了蛋和奶的一匙粉漿攤出來薄薄小小的一塊「金錢餅」,已堪稱人間第一美味;尤其這小餅乾是爸爸辛苦出門公幹後帶回家的,更加不能「囫圇吞棗」,啊!待會記得告訴他今天剛學了這個成語。
舊時味道之所以仍然吸引,乃因很多從前就有的食品和菜式現代的做法和味道都走了樣,不比當年。對於一些固執的舌頭,復古便是那些人對食的追求,所以這幾年很多中式食肆餐館又紛紛推出古法懷舊菜。
一般人的憶舊頻率是隨年歲增長的,沒經過便沒可憶,沒有得就沒有失。有的人有選擇性記憶,記些什麼,忘掉什麼,由潛意識決定。但味道記憶大概不會被選擇忘記的吧?除非生理上真的失去味覺。有說長者吃東西口味偏濃和軟爛,這當然是跟消化系統和牙齒日漸衰退有關,所以掌廚的長輩不妨找後生來試味,別忘了有時老眼昏花,會將糖誤認為鹽,其實如今流行用黃糖或黑糖入饌,也行了我們一個方便。
六月飯局比平常多也特別多餅吃,因為認識很多這個月生日的人,包括自己,馬加空已收了兩盒。雙子座的人偏偏好奇、愛新鮮,不輕易懷舊,約吃飯都要試沒去過的館子或點未點過的菜,嘻嘻哈哈大吃一頓。畢竟是老朋友,席上總會話話當年,這堆吃貨其中一個想當年的題目就是哪年哪月在哪地方我們一起吃過哪道菜……
有些舊只宜私底下懷,尤其這伙特別有個性原則,各有懷抱的人,你的舊並非我的舊,勉強不來。
某天湊巧跟一班朋友的朋友吃飯,聽他們說到倫敦和德國的中菜難吃,因不是熟朋友故只當個旁觀者的我沒有插嘴,我在外地是一個月不吃中國菜也沒問題的,當地的菜一個月一定未試完,旅遊外國我一定帶一本中文書同行,那本是隨筆或回憶錄也可,只要是中國人寫的裏面一定會談到吃,那就足夠途上解一下思鄉之情了,讀着汪曾祺寫做下酒菜要訣:「一要有點新意,二要省錢,三要省事。偶有客來,酒渴思飲。主人捲袖下廚,一面切葱薑,調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顯得從容不迫,若無其事,方有意思。」接着便講他在北京做拌菠菜的製法,這樣一來已恍似與一酒友對酌,齒頰留有麻油香醋蒜末蝦乾混合菠菜泥的滋味,何需強求在異地中餐館找原鄉味道?
這個月的飯局約到去澳門,那邊仍可找到一些我記憶中的味道,至少那老餅家的金錢餅還裝在大玻璃瓶裏,我在它告別前一定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