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Tidal,赫然發現彈出幾張ECM的專輯推薦,心喜,我的公主終於到臨!
ECM登陸Tidal,是「嚴肅」音樂如何面對串流音樂平台的一個重要指標。自1969年創辦至今, ECM是少數不賣盤、不賣帳的獨立唱片公司,這些年來「湊大」不少現今的知名樂手如Keith Jarrett、Pat Metheny、Jan Garbarek、Chick Corea、Gary Burton……創辦人Manfred Eicher猶如唱片業內的荷索(Werner Herzog),由他一人獨挑整個世界,走完全獨立的音樂路線,至今出版了逾千專輯;從黑膠年代到CD,串流音樂的「洪流」他如何面對?我一直想知。
也因為ECM catalog一直未入串流音樂平台,他們的專輯仍是我少數「用錢買」的黑膠/CD/下載,如今等待終於結束,讓我走入去大聽特聽,Tidal萬歲!
年前Chesky唱片創辦人David Chesky在音響雜誌《The Absolute Sound》發表了一篇叫《The Streaming Juggernaut: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的文章,從行內人角度看串流播唱,質疑這種以月費串流音樂服務,會摧毀音樂工業!作者筆下的串流 “Juggernaut”,是一股強大、不能轉向,像神的力量,足以打壞一切,令從前生態不再。
文章指,如果以美國每月最低工資1160美元(下同)算,獨立樂手以每張9.9元售價,一個月賣143張CD便達到;透過唱片公司賣,就要1161張;透過iTunes下載,要1229張;iTunes單曲下載總次,需12,399次。這是CD和音樂下載的商業模式。
至於音樂串流,串流服務商Rhapsody,歌曲要每月播849,817次才能達致,以Spotify每次播唱付0.00029元,就要月內播4,053,110 次才可收到「最低工資」,平台「剝削」樂手,只予以卑微收入!Tidal提出多付藝人費用,但畢竟,賣唱片維生仍是較串流遠遠好賺的「生意」。今天Taylor Swift是可謂唯一獨排眾議的流行歌手,或因為她仍底厚,有大量樂迷支持,而ECM融入了串流音樂平台,自然想到,是為了生存,看這條難路如何走下去!
周前去冰島Reykjavik看北極光,入住Canopy by Hilton,酒店以黑膠唱片音樂做主題。大堂旁邊bar台有一唱片櫃,唱片可供住客借上房間欣賞(提供便攜唱片機),明顯是噱頭多於實際;餐廳餐牌則以Side A、Side B做主題……令我輩黑膠友大噴口水說不完!往酒店附近走走,已看見三家黑膠唱片店(Björk的新專輯《Utopia》當然最顯眼)。很明顯:黑膠用來「潮」(display);串流是真──聽,這就是現今的音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