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ritics Society
熱門文章
Critics Society
ADVERTISEMENT

【評論】末之齋:波提切利的秀麗

29.01.2021
Art Auction

香港藝術館展出文藝復興時期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畫,不必親身前往意大利也能看到。不幸的是自從開展就碰上疫情,以致於展覽快結束了我還沒看。不過還好,幾年前我在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看過,所以不妨藉此話題談談波提切利。

日前, 波提切利所繪《手持圓形聖像的年輕男子》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9,220萬美元拍出,刷新了其畫作的拍賣紀錄。
日前, 波提切利所繪《手持圓形聖像的年輕男子》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9,220萬美元拍出,刷新了其畫作的拍賣紀錄。(圖片來源:法新社)

波提切利不能和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比,比不過,也沒什麼可比性。但他的特殊性是不可忽視的,這體現在線條及對形體理解上。如果你不懂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肯定覺得為什麼米高安哲羅總是把女人畫得那麼健壯?但這一點在波提切利中絕不會看到。無論是《維納斯的誕生》,還是《春》,女人的大腿永遠都是光滑的,下巴永遠都是瘦削的。這並不是時代的局限(淡彩畫與油畫的區別),甚至不是個人興趣,而是形體意識的差異:波提切利是按線來理解形體的,而除他以外,其他文藝復興畫家幾乎都是按體積理解。並且這種以體積為主的形體意識從文藝復興到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到印象派,最終到立體主義,可以說五百年來人們看形體的方式沒變。但波提切利不同。你看波提切利畫的頭髮,是一根一根畫的,或者一縷一縷。這一點在《維納斯的誕生》中格外明顯。而其他文藝復興人,從開山鼻祖馬薩喬(Masaccio)開始,就是一塊一塊的畫。

《維納斯的誕生(La nascita di Venere)》,1485
《維納斯的誕生(La nascita di Venere)》,1485
《春(primavera)》,1482
《春(primavera)》,1482

這一點,在米高安哲羅達到極致,首先他是雕塑家,雕塑是本行,其次他在宗教醫院解剖過大量屍體,以至於對每塊肌肉,每根骨頭瞭若指掌。這才看到,他總能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找出體積,仔細看,他的輪廓沒有一絲是平坦的,曲線連着曲線,起伏繞着起伏,不用說青壯年,就是女子的小腹、乳房最應該柔和的地方,他都畫成萬丈山崖。這不是炫耀,而是形體意識,換句話,他就是以這種方式來看世界的。放眼之外,皆是扭曲。

波提切利就不同,他的畫形體沒那麼大扭曲,也沒大動態。無非弱不經風地站着,無論在河裏,在山間,都那樣離地。這並不是說他不關心人間煙火,而是性格所致。看得出,米高安哲羅是個不修邊幅的人,甚至有點粗野,有點暴躁,而波提切利更像達芬奇,那麼優雅,那麼老練,有點莊重,但總是覺得無法與他無話不談,缺乏哥們之間的直接與暢快。

但顯然,他與達芬奇又不同,缺的不是達芬奇的熟練技巧,而是科學意識,也就是精準度不夠。無論達芬奇的九頭身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還是他的設計草圖,一根線,一個拐彎,都在結構上,極為嚴謹、清晰。這些都是波提切利不具備的。更不用說蒙娜麗莎嘴角的嚴謹。

《三王朝聖(Adoration of the Magi (Lami Adoration))》,1474-1475 (©Photographic Department, The Uffizi Galleries-By permission of the Ministry for Cultural Heritage and Activities and Tourism of Italy)
《三王朝聖(Adoration of the Magi (Lami Adoration))》,1474-1475 (©Photographic Department, The Uffizi Galleries-By permission of the Ministry for Cultural Heritage and Activities and Tourism of Italy)

不過波提切利的嘴角有他的獨到處。我從灣仔地鐵站出來,迎面看到一張波提切利臉,嘴巴橫跨三個車窗,這是波提切利根據自己的相貌,畫的《三王朝聖》的人物之一,香港藝術館做的電車廣告。平時看畫冊或原作,小,微妙處難以發現,大了才知:嘴角不是暗的,嘴角也不是亮的,嘴角是起來的。不信你翻開藝術史,一大部分人的嘴唇都畫得很淡,現存的達芬奇沒有一張嘴唇是紅色的,米高安哲羅也是,幾百張《西斯廷天頂畫》的人物嘴巴,點到為止。這就是形體意識,顏色太鮮豔就搶了形體的鋒頭,嘴的線條就凸顯不出來了。

而波提切利的處理又不同,他的獨特在高光處,他的人中、他的嘴角,都勒得死死的,這就是線條意識的妙用,在最能凸顯線條的地方一絲都不放過。除此之外,還有下眼瞼的稜角,儘管厚度只有一毫米。以及鼻孔的高光。

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
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

這些以體塊為宗的畫家眼中最微不足道的區域,是波提切利最擅長的,《維納斯的誕生》中維納斯鼻孔下的小小高光,那麼清秀,那麼銳利,這才是他,沒有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的華麗,沒有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的恬靜,沒有達芬奇的莊嚴,更沒有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豐腴,但他筆下的女人就是那樣不可忽視,有點像同時期的丟勒(Albrecht Dürer),都是線條意識強烈,擅長緊貼着暗部發現高光,但這種線條又不同於速寫的線,更不是中國書法中的線,還不是後來賈克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線條般的雕塑,而是一種對稜角的格外敏銳。

拿一個立方體來說,要不亮部在頂面,要不亮部在正面,要不亮部在兩側,要不亮部在底面,但波提切利都不在,波提切利在稜角上,這就是獨特,這就是波提切利總是那麼秀麗的原因。

作者簡介

末之齋,做藝術,偶爾寫作。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