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到底有多少拾荒長者?數字總是面目模糊。拾荒甚至不被視為「職業」,純屬個人行為,沒有工會,官方只統計了回收商的數字,回收商會沒有把他們納入其中……
從業四十年的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估計,香港廢紙回收量達八、九成,每天回收有三千多噸廢紙。而拾荒大軍大約有四萬人,在前線回收紙皮的主要是清潔工人和長者。 「當中超過三分一是長者, 保守估計,超過一萬人。」
記者在上水一間回收舖觀察所得,從下午四點到七點,三個小時內有87人推東西來賣,超過八成是長者。上水合興五金廢紙舖負責人稱,每日送廢品過去回收的街坊有七成是長者,多達上百人。
「早上六七點,地鐵閘口就佔滿老人等免費報紙了。深夜時不時見到老人家坐在紙皮車上累到睡着了。一方面他們勤力值得敬佩,但我們的社會導致應該享福的老人拾荒度日,這不是恥辱嗎?」二十多年來積極從事邊緣基層工作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估計,深水埗應該有上千拾荒長者。他們同時撿廢品去夜墟、天光墟賣,日以繼夜工作。
拾荒是一個羣體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7年公布了《香港拾荒長者研究報告》。在接受調查的拾荒長者中,超過七成長者因經濟原因而拾荒(33.3%因維持生計,40.9%因幫補家計而拾荒)。拾荒是他們用來應對生活匱乏、提高生活品質的最後的方法。這個結果和中國 內地貴州、台灣高雄以及印度的研究結果有相似之處。
最常見的拾荒種類是紙皮(80.2%), 其次是報紙(38.5%) 和鋁罐(35.4%)。 拾荒收入由每月十五元到二千元港幣不等, 中位數是三百元。
約有三成受訪者在拾荒中有受傷的經驗,手、腰和腳是最常見的受傷部位。約有四成感到在拾荒中需要競爭,受訪者還遇到紙皮太重要推、長時間要去街上執拾和整理、過馬路危險等困難。
「如果視他們為環保業工作,職業安全令人擔憂。」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副總監樓瑋羣當時擔任研究員。她指出,拾荒長者缺乏持續的收入、缺乏安全感,為 了維持生活而從事這種厭惡性行業。「拾荒長者面對各種不同形式的社會排斥,包括經濟排斥(缺乏工作機會、缺乏購買能力)、政治排斥(缺乏工會/團體保護他們的利益 、社會關係排斥(因拾荒而受到歧視),及福利排斥(未受到社會保障及接觸不到社會福利服務)。」
相比六年前的調查,社聯政策研究及倡議總主任陳惠容輕嘆,這嚴峻局面如今未見改善。老人拾荒只是一個病徵,病源還在,徵狀怎會消失?最新的財政預算案已顯示未有正視長者長遠福祉問題。
她分析說,首先,不少長者在年輕時 收入微薄,無退休積蓄,即使強積金所剩亦不足以應付晚年所需,綜援制度的缺陷令長者處於被動,現時約有四成長者沒有子女給予生活費。如果子女處於在職貧窮, 很可能無力供養父母。香港工作退休年齡是六十,長者平均壽命是八十多歲,這二、 三十年,如何度過?
從數字看貧窮長者的處境
拾荒長者,只是長者貧窮版圖中的一塊拼圖而已!社聯分析,在不同年齡組羣中,長者(六十五歲或以上)的貧窮狀況仍然最為嚴重。每三位長者中便有一位屬於貧窮人士。
2012年上半年香港有30.5萬貧窮長者,較2011年上升1.7萬人,貧窮率為 33.4%,過去十年,長者的貧窮率一直維持於33%-35%。隨著老年人口不斷增加, 貧窮長者人口持續上升,2012年相比2002 年,十年間增加了五萬貧窮長者!
正因為長者貧窮情況嚴重,申領綜援的人數亦大增。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過去十多年間,老年綜援個案升幅達一倍半之多。未來人口老化將為綜援系統帶來更大壓力。根據政府統計處推算,去年長者數目有九十八萬人, 到2041年,長者數目將大幅增加至256萬,佔全港人口30%。現時每五個勞動力供養一名長者,二十年後將是二人供養一名長者。
社聯數據顯示,現時二十三萬無子女供養及無領取綜援的長者,有超過一半個人儲蓄少於五萬元。每月開支三千元的基本生活水平估算,這筆錢僅能維持基本生活不足一 年半!他們將成為新的拾荒大軍嗎?
結構性老年貧窮問題
「人又老,錢又無。 身體又唔好,仔女幫唔到!」基層發展中心組織者伍建榮常常聽到長者自嘲他們的晚境。伍建榮認為,長者拾荒現象背後的根源,在於香港出現了結構性老年貧窮問題。「人口老化是自然趨勢,這個問題並不可怕,但當老齡化和貧窮化捆綁在一起,就出事了。」
「且不說打工仔累積十年的供款養着基金經理所剩無幾,強積金所覆蓋不到的七十萬到八十萬的家庭主婦老了以後,去拾荒還是去做水貨客?」
樂施會調查報告顯示,社會上仍有十六萬名合符申請資格的長者未有申領綜 援。伍建榮分析,他們可能因與家人同住不願「經濟審查」或填報「衰仔紙」。自 1999 年社會福利署「一刀切」收緊申請資格,與家人同住的長者不能再獨立申請綜援,必須與同住子女一同申請。這樣看 似省了綜援,卻增加了其他社會成本,例如需要更多的院舍和單人公屋單位,經濟生活保障的問題被推到院舍和公屋系統。
「政府提倡『居家安老』,但政策不協調,好多與子女同住的長者本來可以居家安老,但仔女經濟上無力照顧,因申請不到綜援又不想負累子女,當身體轉差、 使費大,只好入住安老院生活,住了安老院反而可以申請綜援。反過來,現時接近兩萬長者輪候政府資助院舍,條龍愈輪愈長,過去一年就有四、五千人等不到就去世!」他無奈地說。
老人無退休保障,子女無法供養,以前靠剪線頭、做小販、推點心,如今這些機會沒了,難以進入勞動市場,只好撿垃圾。一撿垃圾,身體出了問題,結果又被推到了醫療系統,醫院又爆滿……
伍建榮指出,從根源杜絕「結構性」老年貧窮問題,政府必須作出「制度性」的改善,落實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不能只靠小恩小惠的「扶貧措施」,或者「冷飯菜汁式」的福利政策。
「不孝政府」
儘管社會對如何落實全民退保存在爭議,但香港缺乏完善退休保障制度,已是難以迴避的事實。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直指最新財政預算案的長者福利是「舊瓶裝舊酒」,繼續逃避根源問題,並非長遠之計。例如向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受助人「雙糧」屬一次性措施。 二萬八千受助人位長者正輪候資助安老宿,但預算案提及每年增加六至七百多個安老宿位,相對輪候數字,可謂杯水車薪!在政府坐擁逾六百多億盈餘、七千多億財政儲備之下,無視社會貧富懸殊問題,不肯面對人口高齡化問題,「這簡直是不孝的政府,資源分配不當!剝削老年人年輕時付出的血汗。病了,老了,去排隊吧!去撿紙皮吧!」
政策背後透視價值觀取向。樓瑋羣說,長者應該貧窮嗎?他們曾為城市繁榮付出的血汗有得到認可嗎?長者貧窮的問題存在了十多年了,但社會默默接受了這個事實。長者拾荒亦漸漸被合理化,以經濟掛帥的香港看中最高生產力,長者遂成被淘汰的一羣。很多人漸漸視若無睹,選擇看不見。「這取決於我們的價值取向,我們最在乎什麼?什麼對我們更重要?」
從事安老服務業三十多年的陳炳麟說,並非所有拾荒長者都缺錢,但他們絕大多數都很孤獨,香港長者福利思維落後了二三十年,在沒有更好的選擇之下,他們只能在拾荒的勞作中度過晚年。
「在上水一帶,恆常出現的拾荒長者接近四十人!粉嶺有三十人!香港自稱國際大都會,卻仍然有這麼一大批老人家連每餐十四元都吃不起,今日吃完一餐又再擔心明日那餐應該怎麼辦,這世界不應該如此,貧富懸殊不應誇張到如斯地步!」北區平等分享行動成員曾醒祥長期探訪北區拾荒長者,他認為,政府不作為,民間的自救行動是對抗不公義有效方法,雖然就像在推土機前種花,但主動關心每一位在我們身邊的拾荒者是我們可以做到。「老人 家很希望有人聆聽他們,試過探望一位婆婆,拉拉她的手,拍拍她的肩膀,婆婆開心得掉淚。」
文章選自《明周》2316期封面故事《拾荒江湖(阿婆版)》
本專題獲第六屆「中大新聞獎」專題組優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