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牛油麵糰/酥皮麵糰、漩渦/蝸牛殼/辮子狀、白色/啡色淋醬……見過形形色色的肉桂卷,內心不禁狐疑:究竟最原始的風味是怎樣的呢?
「以我觀察,現時肉桂卷可分成兩大門派:北歐式和美式。北歐式的肉桂味雖偏甜,但整體感覺較清爽;美式的則會淋上較邪惡的白色忌廉芝士醬。」對各種麵包都有涉獵的專業烘焙導師Susu說。坊間普遍公認,北歐式是肉桂卷的雛型,其餡料只用肉桂、牛油和糖三樣材料做成,而最早的發源地是瑞典。不過此物的確印證了北歐的極簡哲學,就像簡約的內餡、乾淨的味道,而且也符合愛用香料如肉桂、雲尼嗱和肉豆蔻的傳統烘焙特色。很多瑞典人亦將肉桂卷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曾有統計顯示,每個瑞典人每年平均會吃三百一十六個肉桂卷,因此說是當地的「國民麵包」亦不為過。
不過自從肉桂成為無國界限制的香料,肉桂卷在不同國家的曝光率亦有所提升,並逐漸與當地的料理特色和大眾口味融合,例如美國費城人習慣加入蜂蜜和提子乾;英國車路士人便愛摻入雜錦柑橘果乾,並易名成Chelsea bun。
那麼香港的在地風味又如何呢?好像都會做得較小巧,如手掌大小的。就像在四季酒店工作的Ringo,適逢聖誕便推出了用南印度肉桂做出的肉桂小包,冬天飢腸轆轆起牀,可能要一連吃上三個,身子才有氣力。如果追求口味層次的,相信由一對小夫婦主理的Plumcot便合心意。他們的肉桂包用牛角酥皮捲成杯子蛋糕的模樣,烤香後外酥內軟的,驚訝是沒有半點油膩感。如果渴望感受貼近原產地的風味和質感,可以到西營盤手工麵包店Miam Bakery或跑馬地的Proof。兩家店舖都用較挺身的蛋奶麵包糰做成麵包,而且沒有淋上任何糖漿。只是大家都沒有加入北歐版必有的肉豆蔻提味。「它是一種與薑同科的香料,雖然與肉桂很匹配,但卻大大放大了辛料味,香港人未必能接受。」Proof的德籍糕餅師Florian說。至於肉桂卷應捲幾多層,其實也沒有所謂的特定標準,倒是捲製時也考功夫,必須先緊後鬆,才能在烤起後形成好看的蝸牛殼形態。
雖說肉桂包的形態不盡相同,但它們也有一個共通點──用肉桂粉製作。「始終麵包入爐,香料遇熱,部分氣味會蒸發掉,所以最好用較濃味的中國品種肉桂粉。」Susu解釋說。也許正正是因為這陣肉桂香氣夠濃烈,所以才能讓我這等愛肉桂的人,願意在冬天從暖暖的被窩爬出來……
a. 四季酒店
中環金融街8號香港四季酒店大堂
b. Proof
跑馬地晉源街14號地下
6542 9788
c. Miam Bakery
西環西營盤第三街73號興華樓地舖
5592 5507
d. Plumcot
大坑新村街10A號地舖
2573 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