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二十世紀初,不惜漂洋過海,決意到巴黎磨練才藝繼而闖一番事業的藝術家,大多都身無分文,單有一股志氣和衝勁。就如生於俄國的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一九一〇年,廿三歲的他初抵巴黎,本來滿懷憧憬,但不懂法語,又人生路不熟,差點萌生回家去意。然而,一九一一年的冬日,他終於找到租金低廉的容身之所:La Ruche。
坐落在蒙帕納斯西邊邊緣的La Ruche,於一九〇二年興建,已有過百年歷史。這座圓頂樓閣,原本是工程師艾菲爾(Gustave Eiffel),亦即艾菲爾鐵塔的工程師,為一九〇〇年巴黎世界博覽館的酒商設計的。這時候,發迹了並想將財富回饋巴黎藝術圈的雕塑家阿弗列.布雪(Alfred Boucher),看中了這幢建築。他買了五千平方呎土地,並在此重建艾菲爾的圓頂樓閣,每層再間隔出多個工作室,平租給新進藝術家使用。因其八角形設計而得名La Ruche,法語蜂巢之意。
在蜂巢裏,夏卡爾依然貧窮,但至少有個安定的作畫空間,以及交朋結友的機會。詩人阿波利奈爾經常探訪夏卡爾,並給他鼓勵。同是從遠方隻身到巴黎,創作風格卻各有特別的鄰居,亦拓闊了他的眼界。當夏卡爾超自然、如幻似夢的作品漸漸獲人賞識,布勒東也奉他為超現實主義的先驅之一。除了夏卡爾,其他同住La Ruche的顯赫藝術家包括費爾南.雷捷(Fernand Léger)和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等。
二次大戰後,La Ruche的黃金年代已過,日久失修,加上六十年代的巴黎房地產熱,推使布雪的繼承人一度在一九六八年打算出售土地給發展商。夏卡爾、沙特和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ra Calder)等知識分子和藝術家旋即羣起反對,幸得善長絲端(Seydoux)家族捐錢贖地,La Ruche才避過一劫。幾年後,La Ruche獲政府確認為歷史古蹟;再十年,專門管理La Ruche運作的基金會成立,破爛的牆壁設施得以復修,過往保存他人夢想的La Ruche,也得到應有的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