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給十九歲的我》正式公映前,在英華女學校的誓師大會活動,我遇見片中女生阿聆的父母,因為對阿聆不曾出席此前的宣傳活動感到好奇,於是上前表明傳媒身份並詢問阿聆近況,阿聆爸爸坦白向我透露,阿聆一直反對公映,情緒為此受困,他曾陪同女兒跟校方多番交涉未遂。
我問阿聆爸爸,那麼他為何仍出席活動,聆爸說他是尊重英華,也想多了解情況。但他明言,在這件事上,他支持女兒的意願和選擇,「我會站在女兒身邊,陪她行這段路。」
我和阿聆父母談了十多二十分鐘,最後交換了聯絡方法。
及後阿聆主動來電,我們跟她見面及深入採訪後,阿聆最終決定親撰長文陳述心聲,交由本刊獨家刊登。經阿聆牽線,紀錄片中另一女生阿佘也接受了我們的電話訪問,說出她自己的真正經歷和感受。
在此要感謝阿聆與阿佘的勇氣和對本刊的信任,透過她們的發聲,公眾可看見事情的另一面。
在採訪和發布相關報道的過程,有賴編輯部上下全力支持和協助。我們會密切留意事態發展,繼續跟進報道。
這事也令人關注紀錄片及其市場會否因此受壓,然而一些本地資深紀錄片工作者有所反思,認為何妨當作一個契機,讓大眾更認識本地紀錄片的各種類型和生態,而紀錄片倫理從來都是拍攝紀錄片的核心議題,沒法繞開。這一課,既是關於紀錄片,也是關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