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炮火、戰禍連連、平民傷亡且無家可歸……這些在電視常看到的新聞片段,彷彿離我們很遙遠。我們未能想像,當自己身處這些災難現場,到底如何應對每天發生的生離死別?
在地球的另一端,包括黎巴嫩、加沙地帶、烏克蘭、阿富汗及敘利亞等地,災難已成為無數兒童經歷的日常;在流離失所、資源匱乏、飢餓疾病肆虐、與家人分離等人道危機下,本應擁有幸福童年的小孩一直在絕境當中掙扎求存。根據2022年數字,人道危機已導致全球超過一億人被迫離開家園,當中多達3,650萬名兒童。
一刻的武裝衝突 造成平民一生的痛 望世界關注不忘遠方的人
加沙地帶及以色列衝突升級至今仍未平息,當地民眾承受的傷痛,亦未見盡頭。所幸是我們一直得到香港醫護義工的支持,今年到明年初已經有六位香港醫護人員參與加沙地帶的人道救援工作。鄒有銘醫生(Stanley)於今年10至11月到加沙地帶紅十字會戰地醫院的急症室參與醫療工作。六個星期的過程中,Stanley見證了不少兒童受傷的個案,每個都令人心酸。他曾經接收過一位身體多處受傷的男孩,甫送到醫院已被判斷為難以救回,「我們將病人分做四級:紅、黃、綠、黑。男孩一開始已經沒有呼吸,被歸類為黑色。」;另外一位兩歲女童傷口深至看見腦漿,雖然有幸救回,但相似個案比比皆是。
最令Stanley印象深刻的個案是一個入院多月的男童,他一隻腳被炸斷,其身體卻不容許他安裝義肢。然而,他仍經常抱著足球,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再次踢球。回想時Stanley都不禁說道:「對我地來說他是一個故事,對他來說傷痛卻是一生。」
持續危機之中 生計項目帶來未來的希望
令我們痛心的是,尋常家庭面對的人道危機並非只出現在一個地方。敘利亞內戰迄今超過十三年,這場大規模衝突於近年看似緩和,但對當地民眾而言,衝突帶來的民生及經濟影響一直延展。團隊早前親身到訪當地大馬士革(Damascus)及霍姆斯(Homs)兩個城市,了解平民及兒童面對的困境。
Sekmani是一家八口的經濟支柱,肩負養育兒女及照顧雙親的責任,然而腳部傷患卻限制了他的謀生能力,加上當地於去年初遭受兩次強烈地震,令家庭經濟環境雪上加霜。團隊指,糧食短缺及失業問題曾一度令Sekmani陷入困境,連一家日用所需也未能滿足。有見及此,敘利亞阿拉伯紅新月會推行了生計支援項目,協助受地震影響的家庭制訂商業計劃,並支持他們獲得現金補助。Sekmani在計劃支援下經營食品店,製作及售賣油炸及鷹嘴豆餅Falafel—當地的特色小食,深受社區歡迎。「現時我不用再擔心生計,精神健康也大大改善。」Sekmani說。
我們作為人道救援機構,自當盡力保護生命。在提供醫療服務之餘,多位參與過海外救援的醫護人員都與我們分享,來自世界各地的支援,最重要的是為當地人民帶來希望,知道他們並不孤單。Stanley回憶道,有一位當地醫生與他合照時告訴他:「萬一我不幸死去,都能有其他地方的人記得我們。」
此時此刻,遠在香港的我們,其實都可以為他們提供支援。香港紅十字會呼籲香港人關注國際人道危機,支持紅十字運動的人道工作。團隊現正為世界44個國家及地區的人道工作發出了「此時此刻」的呼籲,希望公眾可以捐款支持,為更多家庭及兒童提供人道援助。轉化我們的善心成為流離失所的家庭及兒童的希望。
詳情請參閱呼籲的專屬網站:
https://www.redcross.org.hk/tc/Activity/Protracted_Crises_2024_Mai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