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醫療抗生素的濫用和抗藥性危機,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衞生議題。至於食用動物的抗生素使用亦引起關注。世界衞生組織指,目前全球有一半抗生素用於農業(美國約有八成),主要是催谷生長和預防疾病。
國際消費者聯會估計,農業使用抗生素將由2010 年的63,200 噸,增加至2030年的105,600噸,增幅高達67%。而部分歐洲國家,包括荷蘭和丹麥,過往都曾檢測出雞肉含有80 %至90%抗藥性細菌。
香港肉類供應有90%靠進口輸入,會否受到波及?參考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向本刊提供的檢測資料,本港情況,表面看來,似乎並不嚴重。在2014至2016年,中心的「食物監察計劃」透過進口、批發及零售層面抽取8500個食物樣本(包括肉類、家禽、水產及其製品樣本)作抗生素殘餘測試,發現除15個水產及其製品樣本及3個水產樣本分別被驗出含孔雀石綠及氯霉素外,所有樣本的測試結果均為滿意。
食安中心為進口和零售肉類進行的測試和把關儼然防火牆,然而,中心檢測的「抗生素殘餘」(最後一次以抗生素餵飼食用動物至屠宰為止,所殘餘在肉類的抗生素含量),是否最恰當的安全指標?有專家指出,一般小量殘餘不構成安全問題,但如氯霉素的抗生素殘餘,卻會對健康帶來風險,單憑肉類內抗生素的殘餘量,其實不足以百分百判斷飼養期間有否濫用抗生素,因為我們還必須考慮抗藥細菌的數目。
「即使肉類的抗生素含量沒有超標,但如果在飼養時濫用抗生素,亦已助長了抗藥細菌在動物腸道內形成,如果飼養環境密集,會令到感染抗藥性細菌的雞隻數目相當高。而且抗藥細菌不單止存在於肉內,在腸臟、糞便都有極高的含菌量。」袁國勇說。
抗生素豬雞製造了多少惡菌
事實上,不少測試顯示出肉類有嚴重的抗藥性。消委會的雞肉含抗藥性細菌報告,發現的ESBL(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是一種細菌所產生的酶,可以導致現時大部分常用的抗生素失效,即出現嚴重抗藥性。一項本地研究項目,曾就市面三間外賣刺身壽司店的三文魚刺身進行測試,發現全部含有香港禁止使用的抗生素氯霉素。
港大微生物學系副教授何栢良亦進行過相關研究,驗出本港豬牛羊身上的抗藥性由2008年至2012年度連年上升。其中豬的抗藥性升幅最為明顯,2008年接近60%,2012年上升至逾70%。「佔80%的豬的糞便驗出含抗藥性細菌,抗藥性細菌大部分由食物傳播。」袁國勇說。
本地禽畜業的市場佔有率只有3%,本地活雞承包商鄭展強表示,業界在規管下的經營向來較外地妥善衞生,如他的雞場採用中藥成分飼料,確保雞隻健康,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不多。他指,雖然禽畜業使用不需經獸醫處方,但有限制使用動物抗生素的種類,他相信業界不是導致本地抗藥性問題嚴重的源頭,亦對有關測試形式是否能驗出準確結果抱有懷疑。
「政府對禽畜業沒有長遠政策,假如業界經常面對加租收地問題,前景模糊,就會不敢投資改善豬場雞場的環境。其實,環境設備更完善,禽畜的生病機會減少,用藥自然亦會減少。」鄭展強說。
公眾有權知道食肆的採購政策
食用動物因使用抗生素而產生抗藥性,最終不僅禍及動物,更會禍延人類。如含抗藥性細菌的糞便,會經過生物鏈落到河流、禽畜、植物和海產,再循環不息的去到人類身上,抗生素使用愈多,超級抗藥性細菌就會愈來愈壯大。
目前,英國、丹麥和一些歐洲國家,已規定抗生素餵飼食用動物只限治病用途。此外,美國三大連鎖快餐集團承諾陸續停用含抗生素食材,消費者委員會去年底響應國際消聯發起的全球運動,呼籲大型快餐集團逐步停用
含抗生素食品,最初在港反應極為冷淡,直至去年11月,各大餐飲集團才作出較為積極的回應。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在2015年致函9間本港大型連鎖快餐集團,詢問食材含抗生素及採購政策,並於2016年11月再度發信,跟進有關「向餐牌上抗生素食材說不!」運動所採取的行動,希望有關商舖審視入貨政策和
作出相關承諾。除了大快活及翠華餐廳外,其餘7間餐飲集團,包括大家樂、太興、美心MX、香港麥當勞、吉野家、香港肯德基及香港Subway,皆表示已檢視肉類和禽類供應商有關使用抗生素的政策。
雖然麥當勞已禁止使用抗生素來加速動物生長,但仍然容許動物養殖場採用抗生素作預防疾病用途。至於大家樂、太興和美心MX,有較積極回應,例如表示將增加或優先選購飼養時沒濫用抗生素的肉類,部分食肆甚
至表明,已採用沒有濫用抗生素的肉類,但仍沒能公布具體實行情況、相關的肉類種類和比例,以及全面推行的計劃和時間表。其餘很多食肆表示在檢討,甚或未有回覆。
消委會向本刊表示,消費者有權知道食材是否安全,餐飲集團應以不同渠道,容許消費者了解其採購政策。目前,除香港麥當勞外,其餘大部分餐飲集團均沒有把相關的採購政策向公眾宣布或公開予公眾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