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s一周年】珍惜線上爭吵 聆聽同溫層之外的聲音 環保小店店主:「Threads上的互動和對話,比FB和IG都激烈」
雖然Threads常見很多私人生活分享,但由於其內容推薦面向陌生人,Threads猶如一片公海,不同背景、年齡、興趣的人都有機會看見彼此。有年輕人用Threads邀請陌生人參加他的生日派對,有應屆畢業生在此發帖求職收穫橄欖枝,也有本地口罩店尋求同行交流與商機。
環保雜貨店「日常豊作」店主李秀平(Ann), 更嘗試在Threads討論公共議題,突破同溫層。她關注環保、本地食物議題多年,日常豊作的FB和IG賬號各累計數千追蹤者,但在這兩個社交媒體發布的帖文通常沒有甚麼人回覆,「最多被人讚一下菜很漂亮」,她也深感資訊傳達範圍往往只局限於同溫層。
「Threads的交流比起在FB和IG多很多,你說一些東西,很容易就有人在下面回應。那個互動和對話是很正的,而那種激烈度在FB和IG也找不到。」她記得,今年四月在Threads看見很多討論垃圾徵費、塑膠餐具替代品的帖文。
她曾留言呼籲使用可重用餐具,引來其他網友質疑,「你真心離地,你難道讓地盤工人由十幾樓落樓叮飯洗餐具,然後再走上十幾層工作,為了環保。」、「你喜歡(自備餐具),不代表其他人都喜歡」、「有錢人有資本講環保。難道你叫個窮人,買個飯盒去買兩餸飯?」
雖然偶有發生激烈爭吵,也曾因此遭遇無端辱罵,但Ann珍惜不同想法之間的交流與碰撞,甚至不斷調整表達方式來推進討論。「我反而很喜歡那個對話,因為這樣我才知道,原來你不是這樣想的,這件事是很有趣。」Ann說,「關注環保和吃本地食物的人,那個同溫層是很厚的,很容易就會engage到大家。為甚麼我要玩Threads ?就是因為要突破同溫層。只有越多人環保,才是對地球、對社會影響最大。」
Ann是八十後, 通過Threads也能了解年輕人的看法。「用Threads好像比較容易接觸到Gen Z,一碰就碰到幾『底』(指深度對話),他們很願意在Threads說自己的事情。我也很想知道比我們年輕二、三十歲的人對於環保的看法。」Ann說,「譬如中學生年紀的人,可能他們在學校了解到塑膠的危害、如何分類塑膠等資訊,但原來他們很少知道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環保。」
除了是環保店主,Ann還是自己所在屋苑業主立案法團的成員,她還為法團開通了Threads,嘗試令更多年輕人了解多些業主權益資訊。「投入關注法團事務或做義工的人,年紀可能都是五十歲以上。但我覺得任何一個年輕人,都應該要知道自己作為一個業主,要怎樣了解你有甚麼權益,或者你的屋苑發生了甚麼事。」Ann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