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關「好吃」與「吃得好」的說法和概念之間,那種因為不知不懂而來的混淆不清,是食味偏見的始源。然而,如此隻言片語,是不容易把這個我個人覺得最普遍的錯誤認知說得清楚明白的。世人對何謂「美食」的概念,除了因為舊有文化背景根深蒂固的影響之外,還有現今社會用來操控一般懶於思考依賴資訊的大眾,而常常用上的各種與事實不符的商品化標籤。這些加起來,令我們在選擇食物時,根本是完全身不由己,完全被植入的虛假道理所支配,而自己卻還是懵然不知。
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個非常好的實例,可以簡明地闡釋以上所提到的集體迷思,如何令我們變得堅決地擁護偏見。那就是香港人一直以來對素食的看法。在香港的整體人口中,一直以來都是以中國人佔絕大多數;當中廣東人又是絕大多數。有許多深層次的,不論是對或錯的思維邏輯,暗地裏無不受傳統觀念約束。這在不少日常生活的細節中還可以清楚看到,比方說在方言這個範圍之內。香港的廣府話口語中,通常把吃素講成「食齋」。而「齋」這個字,在口語的運用上,也有跟書面語略有不同的意思在其中。借用了「齋菜」給一般人的素淡印象,香港人非常廣泛地把「齋」這個字,變成了一個萬能的形容詞首。例如「齋啡」,即是黑咖啡,裏面什麼也沒放;「齋坐」可以指在食店裏光坐着,什麼食物飲料也不點,亦可說是參加了一個活動,結果什麼也沒做悶出鳥來。如此類推,「齋」字的確是活靈活現的常用字,但其含意不少時候都帶有空洞不足的貶義。
這種貶義的趨向,其實與大眾如何看吃素這種飲食方式有關。從傳統中國文化的角度來說,素食是齋戒的一種,是一個人因為某些原因,自願被規範而遵從戒律。守戒的意思,即是要把一些行為完全棄絕。這當中還有一種很固執的誤解,就是要去「戒」掉的,一定是人生中各種歡快的享樂。因此大眾都會相信,守戒的人便是所謂的「清心寡慾」,不應有任何來自物質上的快樂。這也引申成吃素就是失去了吃葷在味道上的享受和歡愉,因而斷定吃素是苦悶的、是可憐的,吃素便等如是「吃得不好」。
先別說素食的內容,單就守戒相等於吃苦這個想法,就已經顯示出大眾對戒律背後的意思,和對如何實行戒律,根本就缺乏了解。若果從宗教的觀點來看,戒不但不是放棄快樂,反而是為了脫離苦難的終極目標而作出的手段。不吃肉也不是為了減少味感上的滿足,而是不去傷害其他有形的生命。就算是從生活的角度去看,不吃肉不吃蛋奶甚至五辛,也不就等於天天都吃難吃的東西。這種看法,確實是十分落後,甚至封建。(下期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