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數碼時代,講求手藝的傳統視覺藝術形式也轉變出不同的面貌。以幽默睿智的創作聞名的本地創意三人組合「大腦出租」 受邀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帶來全新展覽「手尋博物館」,以創意方式結合3D打印技術,運用一系列藝術裝置、繪畫、拼貼雕塑,呈現出不同思考角度的「手」。
「大腦出租」的三位成員梁中堅(Kevin)、張啟柱(Chu)和麥瑞然(Roger)都是從事產品設計,他們將自己對漫畫的喜愛慢慢發展出獨特的藝術風格,用不同作品呈現出大城市的荒誕現象,表達他們自己的態度。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除了版畫、陶藝等傳統視覺藝術課程外,『vA!焦點』藝術項目希望給年輕藝術家空間,為公眾帶來更多接觸新的藝術創意機會。」香港視覺藝術中心(vA!)館長鄭煥棠表示中心提供「大腦出租」很大的自由度進行創作。
展開「手」尋旅程
「剛開始進入這個空間時會覺得很有挑戰,因為它不是常規展覽場所,而我們需要配合不同空間去設計和佈置作品。」「大腦出租」利用vA!各層建築中的不同走廊、樓梯轉角位置進行創作,希望打造一種無法復刻的現場感,無論由上向下或由下而上看,都有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在展覽的入口,設計靈感來自斷頭臺的作品《放手》,與參觀者互動。在手腕處蓋下模仿切口的虛線,象徵參觀循着路線尋找消失的手。這裏的「手」不再只是作為身體部位的手,它可以創造、操作工具、情感表達,藝術家更賦予它更多意義的延伸。
「手」次嘗試3D打印
「大腦出租」希望延續博物館的概念和想像,將大型展品《失手》架空在歷史建築物中,作為整個展覽別具一格的主視覺。「下午三、四點時,陽光可以透過玻璃頂長廊,將這隻巨型手的影子投影在牆上。」Chu分享製作《失手》是他們團隊首次嘗試3D打印技術,還請教了不少專業人士一同合作,展現出機器和人類合作的力量。
在我們慣常的認知中,機械製作總是與完美相聯繫,但「大腦出租」選擇顛覆傳統概念,干擾3D打印的過程,製出一件件形態各異手部模型,或變形扭曲,或張揚舒展,形成了作品《種手》。在創作過程中,他們重新叩問人在機械製作中的參與重要性。
重新定義「手」工藝
「以前AI 是不懂得畫手的,隨着科技進步,這個問題被解決了。」近來AI掀起一波波熱潮,不少人深感科技帶來的威脅,此次「大腦出租」模糊了手工製作和機器製作的界限,他們認為機器製作的東西也需要人去構思、組裝,它也可以具有藝術家靈魂,甚至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去製作。
Kevin坦言當他走入vA!重新看見版畫室時覺得很有親切感,「3D材質始終都有個保質期,所以我們這次的展覽也是期間限定,希望今後創作有機會回歸傳統物料,作更多不一樣的嘗試。」